挤热火挤热火 白岩书院朋党之争与北宋政治

朋党之争与北宋政治

作者:罗家祥  
0.
0
总共有0人参与评分
 
简介
“朋党”之争对北宋造成了怎样的影 响?新旧党争,争的是什么?为何北宋的朋党屡禁不绝?激化的党争之下,朝野之上受害最大的又是谁?
本书是一部北宋党争研究的经典之作。书中以王安石变法为关键节点,立足于神宗熙宁以来的新旧党争,聚焦庆历至靖康近八十年间的党争历史,关注其政治侧重、人事变动以及对政局的即时因应,细致分析了北宋中晚期政治人物、统治集团的作为以及政局对王朝统治根基的影响,解释了王安石变法的失败和士大夫政治的异化,揭示了士大夫政治为何走向僵局的某种必然性。全书史料扎实,考证严谨,作者文笔颇具感染力,具有较强的叙事感和可读性,可作为理解北宋党争的重要读物。
 
各方评价
在宋朝政治史研究中,本书多有创见,如王禹偁、范仲淹、欧阳修提出“君子有党”论;北宋朋党之争的恶化源于“元祐更化”,并导致了北宋政治发展的严重后果;将宋徽宗、蔡京借推行新法之名而行祸国殃民之实的党禁,不称之为党争而称之为党祸等,均发前人所未发,甚有见地。本书对深入认识朋党之争与北宋政治具有重要学术价值,至今对于我们也具有启迪和借鉴意义。
——张希清(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暨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教授)

宋代士大夫的党争影响宋代政治深远,尤以北宋为烈,有谓北宋党争既导致改革失败,更致北宋的灭亡。过去学者研究宋代党争,多偏重于神宗至哲宗朝的熙丰元祐的新旧党争,或探索肇端于吕范相争至庆历变法之仁宗朝党争,笔者早年也写过《宋初朋党与太平兴国三年进士》一本小书。唯全面研究北宋士大夫党争,并深入剖析其对北宋政治的影响的,就非罗教授这本可称经典之作莫属。
——何冠环(香港大学中文学院荣誉教授、香港树仁大学历史系客席教授)

政治史是理解人类社会的核心视角,对传统王朝国家而言更是如此,其间关键问题常常通过不同派别相互间的党争表现出来。自从科举士大夫成为北宋官僚阶层主体,党争也开始呈现新的形态。然而各种政治关系之复杂隐秘,非穷极海量历史资料,深掘其底层信息而不可知。又其影响所至,若非旁及社会生活各个层面,无以窥其全貌。此党争史研究之不易,罗家祥教授《朋党之争与北宋政治》一书之所以系学术史上最重要著作之一,乃因其为关心我国传统政治史者不可不读之故也。
——包伟民(中国人民大学、浙江大学教授)
 
书评
(全部4篇)
  • 2025-05-16 17:04
    [align=left][color=rgb(17, 17, 17)][font=Helvetica, Arial, sans-serif]中国历代从不乏党争之患,似乎自君主专制的官僚制体系形成时,这便是一直伴随的问题,因为入/出仕之人,总会有流派之别,即持有不同的学术和思想观点,在施政之时就会意见相左,而出争端。[/font][/color][/align][align=left][color=rgb(17, 17, 1...……[详细]
  • 2025-05-16 17:03
    本篇有关键性情节透露,不喜剧透者慎入!
    在前几年就听过这本书的名字,这次再版有幸能阅读到,感受一下宋史学家罗教授对北宋政局的看法。 朋党之争可谓是中国历史上长期存在的一个现象,尤其在唐宋以后的朝代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唐代有名的牛李党争、宋代的新旧党争,他们主要是基于官员之间的关系、政治立场而形成的一种派系斗争,围绕政策分歧、权力分配等问题展...……[详细]
  • 2025-05-16 17:00
    在中国古代政治史上,历朝历代的朋党与朋党之争屡见不鲜,并且往往演绎成残酷血腥的政治斗争,但北宋的党争问题一直以来都吸引到许多学者去深入研究,本书作者罗家祥教授延续了著名宋史学家王瑞明教授的研究,通过对历史文献梳理和多方史料查证,编纂出这部北宋党争研究的经典之作。……[详细]
  • 2025-05-16 16:58
    宋以前、尤其是汉唐时期最高统治集团内部客观存在的朋党、党同伐异是北宋部分官僚士大夫借以获得这种认识的重要原因。在王禹偁、欧阳修、司马光、秦观等人的朋党论中,均远引上古尧舜时代的所谓“八元、八凯”“四凶族”作为其立论的依据,“八元、八凯”“四凶族”是否果有其事姑且不论,至少检索先秦时代的文字记载,我们难以找到将其划分为“君子”“小人”之党的说法, 应该说,宋人……[详细]
关灯
扫一扫添加微信客服
返回顶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