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制
  • 开府仪同三司(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一种高级官位)
    开府仪同三司,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一种高级官位 ,隋唐至元文散官的最高官阶,从一品。开官府,在指定的地方建立办公之地,当事人有了固定的办公场所。官府开到什么级别,用什么级别的仪仗,明确了同三司。 三司,就是三公三师。太师、太傅、太保,是为三师...[详细]
  • 差遣院(宋官署名)
    差遣院,宋官署名。太宗太平兴国六年(981)置。...[详细]
  • 观文殿学士(宋代官名)
    宋代官名。宋庆历八年(1048)置,由曾任执政大臣担任。皇祐元年(1049)置观文殿大学士,由曾任宰相大臣担任。无职掌,仅出入侍从备顾问,示尊宠。...[详细]
  • 太子率更令(古代官名)
    太子率(读音为lǜ)更令,官名。秦始置。秦、汉时,掌知漏刻,故云率更。西汉属詹事。东汉属太子少傅。成为太子府属官。...[详细]
  • 上将军(古代军事职官)
    上将军,中国古代武将的官名。春秋时期已有。公元前633年,晋文公“作三军,谋元帅”,以郤縠将中军,狐偃将上军,栾枝将下军,当为“将军”名之始出。秦因之。汉不常置,金印紫绶,位次于上卿,职掌为典京师兵卫或屯兵边境。汉末以后,将军名号繁多,名称...[详细]
  • 千牛卫(古代职业)
    “千牛卫”这个名字,始于唐代,正式名称为“左右千牛卫”。在唐代,“左右千牛卫”是大唐南衙“十六卫”中的两“卫”,不领府兵,专责“掌执御刀宿卫侍从”,是皇帝内围贴身卫兵。晚唐以后,随着“府兵制”的瓦解、“南衙十六卫”的衰败,“左右千牛卫”也逐...[详细]
  • 旧时在马步军中设置的法庭、监狱一类的军法机关。...[详细]
  • 中书门下(唐代中期至北宋前期的行政机)
    中书门下,习称中书,原称政事堂、都堂、政府、东府,是唐代中期至北宋前期的行政机构,由门下省、中书省与尚书省的最高长官共同参与行政。 初设于门下省,唐高宗时徙于中书省,唐玄宗前称政事堂。开元十一年(723年),张说提议,改政事堂为中书门下,...[详细]
  • 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中国古代官职)
    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简称同平章事,同平章事初用于唐太宗时。自高宗永淳元年(公元682年)始,实际担任宰相者,或加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名义。 中书、门下二省本为政务中枢,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即与中书、门下协商处理政务之意。宋初,犹沿用为宰相官衔,至...[详细]
  • 枢密使(古代官名)
    枢密使,古代官名。枢密使一职始置于唐后期,为枢密院主官,以宦官充任,五代时改由士人充任,后又逐渐被武臣所掌握,办事机构也日益完善。 为适应连年战争的局面,枢密使把军政大权握于一己之手以便宜从事,枢密使的职掌范围扩大到了极限,枢密使的地位迅...[详细]
  • 金吾卫上将军(古代官制名)
    金吾卫上将军,官名。唐朝十六卫之左、右金吾卫上将军,宋朝环卫官之左、右金吾卫上将军统称。...[详细]
  • 宰相(中国古代官职)
    宰相,是对中国古代君主之下的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或俗称,并非具体的官名。“宰”的意思是主宰;“相”,本为相礼之人,字义有辅佐之意。太宰与相合称为宰相,宰相联称始见于《韩非子·显学》,丞相就是宰相。 宰相地位的具体名称多达几十种,历代不同:太...[详细]
  • 丞相(官职)
    丞相,中国古代官名。三国以后是辅佐皇帝总理百政的官员,即百官之长。 先秦时期有相、相邦等之名,但跟丞相一职不同,因为出土文物秦国东陵器物上刻有金文:八年相邦薛君、丞相殳。这证明相国与丞相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官职,而且是同时并存的,丞相是相邦的...[详细]
  • 参知政事(中国古代官职名称)
    参知政事,简称“参政”,中国古代官职名称。唐初以参知政事为他官参预宰相事务的职名。宋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宰相,乾德二年(964年)以枢密直学士薛居正、兵部侍郎吕余庆参知政事,为副宰相,辅助宰相处理政务。其后权位逐渐提高,开宝六年(973年)...[详细]
 
你也许在关注
0.047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