挤热火

混乱的史观+网络小说式的表达方式

评论 #明朝那些事儿# 幻彩乌托邦 豆瓣读书 2024-10-31 09:27:54  浏览:

我一直蛮反感非专业历史学者写的那些自诩为非历史小说的历史书,所以无论《明朝那些事》被炒作的多火,这套书一直没有进入我的阅读视野。孩子很多同班同学都在读这套书,孩子也一定要读,所以就给买了一套。十一期间,通读了一遍,我得承认,第四本开始我就很厌烦当年明月的历史观和网文化的表达方式,之后就就不再是阅读而是翻书了。
《明朝那些事儿》不是历史书,是一本很典型的以“胡说”形式的来表达阐述作者自认为是“正史”的书。《明朝那些事儿》也够不上好的小说,概述对人物的塑造非常扁平化和面具化。当年明月似乎非常热衷于写内斗或者战斗,因为内斗成败可以归结于“人性”或者“人品”,而分析人性或者人品是最不需要学养和积淀的内容。战斗的成败可以归结于技术,而技术只要有史料就可以了。上述现象我似乎都还可以忍受,但是最不能忍受的是作者在《明朝那些事儿》体现出的历史观和人物评价观。
首先,当年明月的历史观在《明朝那些事儿》中反应的历史观可以从第三册的这段描述中可见一斑“明朝的文管集团的权势已经到了十分猖狂的地步,他们不但干预朝政,批评皇帝(有些确实是故意找碴)……虽然他们自己也干这些事,却不允许皇帝干(比如张居正)”,在当年明月的心中,也许听皇帝话,亦步亦趋,唯唯诺诺的文官才是好官,干预秉笔直书,勇于谏言的文官都是猖狂分子,这中思想也许和当年明月的职业非常吻合。不知道在他心中魏征这样的第一谏官不知道是不是好官。但是中国文官群体的真正气节就体现在孟子的“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中国文人的傲骨就是体现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不是服务于高高在上的皇权。而且我也不觉得中国的文官群体在明朝到了很高的地位。反而觉得中国文官在明朝的地位已经跌倒了最低谷,没有哪个朝代的文官会被宰朝堂上被廷仗致死,也没有哪个朝代的整个文官会被太监,锦衣卫压得完全抬不起头,更没有哪个朝代的文官会如此频繁的在卸任甚至死后还遭到清算。张居正,徐阶包括严嵩在哪个别文官代表貌似得宠,但是本质上依附于皇权(或者类似于皇权的太监和后果),他们本身并没有独立的地位。而且明朝发展比较好的时期几乎都是文官相对能抬头的时期,皇权相对宽松的时期,比如万历前期。
其次,《明朝那些事儿》对所谓的“私德”的迷信几乎到了癫狂的程度,最典型的对比就是对朱瞻基和朱厚照的对比。在作者眼里朱祁镇对身边人“宽厚”,即使放纵王振导致土木堡之变,冤杀于谦他也是好人。因为坏事都是王振做的,冤杀于谦也是被身边人蛊惑。类似的事情放到朱厚照身上却说“他对发生的这一切都是要负责任的,江彬是一条恶狗,他却是恶狗的主人”,无非作者认为朱厚照不安分,不符合传统皇帝的要求,即所谓的私德有亏。
在我眼中,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差的汉族大一统王朝,无论是政治,军事,思想,文化都明显的走下坡路,几乎对中华文明的融合和发展的作出过什么明显的贡献。唯一值得拿出来一说的只有王阳明一人。但是作者对王阳明的阐述几乎都集中在“立功”——几次平叛上。也许作者根本没法说法除了战斗和内斗以外的其他信息。《明朝那些事儿》开了个非专业人士以乱说形式去阐述所谓“正式”的坏头。此风可停。要读历史,要不去耐心的传统史学著作,要不去好好读历史学专业背景写的书,虽然也不一定都写的好,但至少比《明朝那些事儿》在逻辑上更正常一点,

大家还在看
返回顶部
0.0606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