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祖赵匡胤是一个家喻户晓的人物,关于他的野史传闻数不胜数,他能够在乱世中崛起,就是因为在高平之战中表现英勇,被张永德推荐给周世宗,才走上飞黄腾达之路。
有不少人都把赵匡胤在高平之战中的战功无限夸大,好像那一战全凭赵匡胤激励士气、力挽狂澜,才转败为胜的。真是这样吗?让我们从一份战功奖励名单来做一下分析吧!
01,庚子战功名单
显德元年(954)三月,高平之战结束后,在庚子日,周世宗郭荣下诏奖励作战有功的将士们。
庚子战功奖励名单:
以侍卫马步都虞候李重进为许州节度使,
以宣徽南院使向训为滑州节度使,
以殿前都指挥使张永德为武信军节度使,职并如故。
以滑州节度使白重赞为鄜州节度使,
以郑州防御使史彦超为华州节度使,赏高平之功也。
以晋州节度使药元福为同州节度使,
以宣徽北院使杨廷璋为晋州节度使,
以同州节度使张铎为彰义军节度使,
以客省使吴延祚为宣徽北院使,
以龙捷左厢都指挥使李千为蔡州防御使,
以龙捷右厢都指挥使田中为密州防御使,
以虎捷右厢都指挥使张顺为登州防御使,
以龙捷左第二军都指挥使孙延进为郑州防御使,
以前耀州团练使符彦能为泽州防御使,
以散员都指挥使李继勋为殿前都虞候,
以殿前都虞候韩令坤为龙捷左厢都指挥使,
以铁骑第一军都指挥使赵宏殷为龙捷右厢都指挥使,
以散员都指挥使慕容延钊为虎捷左厢都指挥使,
以控鹤第一军都指挥使赵鼎为虎捷右厢都指挥使,
并遥授团练使,其余改转有差。(旧五代史世宗纪)
从上面名单没有找到赵匡胤的名字,倒是看到他爹赵宏殷从铁骑第一军都指挥使升为龙捷右厢都指挥使。
哎?这不能够吧!高平之战取胜不全都是因为赵匡胤率先冲锋,才激励得战士们奋命争先让汉军大败吗?这样以一人之力力挽狂澜的大功劳,怎么可能没有上中高级军功名单呢?这《旧五代史》可是赵匡胤在位时修的啊!谁敢把他们太祖皇帝的军功给昧了?
《宋史》太祖本纪明明说赵匡胤在高平之战后升职为殿前都虞候领严州刺史了,怎么这份庚子战功名单却说升职殿前都虞候的是李继勋呢?到底谁记载的对啊?赵匡胤到底立大功了没?是被人冒功了还是他的军功有水分?
02,功劳被冒领?
如果说赵匡胤的军功被人冒领,谁有资格去冒领他的军功呢?只有一个人,就是他的顶头上司张永德,张永德会做出冒领军功的事吗?
答案是否定的,张永德是个敦厚有才干的人,军事能力出众,他不但是后周的贵戚,还是殿前都指挥使,平时对赵匡胤是提携有加,赵匡胤能够顺利崛起,就多亏了张永德的推荐拉拔,这样一个人,根本没必要去冒领他想提携之人的功劳。
再说,如果是张永德冒领了赵匡胤的军功,在赵匡胤篡位后不怕被秋后算账吗?从张永德的履历看,他并没有被清算,还继续得到信任重用,编修《旧五代史》的史臣在编书的过程中也没有说张永德冒功的事情。
所以,可以肯定张永德没有冒领赵匡胤的军功,反而是他的军功不少被张冠赵戴了。身为后周世宗时期两大军头之一的张永德,在《旧五代史世宗纪》基本找不到张永德领兵打仗的记录,殿前司有记载的仗都写的是赵匡胤领着打的,这可能吗?
03,军功到底有没有水分
要论证赵匡胤高平之战的军功是否有水分,还是先来还原一下那场战事。
显德元年(954)正月,后周太祖郭威驾崩,嗣子晋王郭荣继位,是为周世宗。郭家的世仇,北汉的刘崇就想趁着后周新君继位、人心不稳的时机,领军来犯,企图推翻后周的统治重新入主汴京城。
郭荣是一个性格强硬的君主,他接到前线战报后,就力排众议御驾亲征。兵分三路:东路由天雄军节度使符彦卿领兵自磁州固镇路赴潞州,以澶州节度使郭崇副之;西路由河中节度使王彦超领兵取晋州路东向邀击,以陕府节度使韩通为副;中路命宣徽使向训、马军都指挥使樊爱能、步军都指挥使何徽、滑州节度使白重赞、郑州防御使史彦超、前耀州团练使符彦能等,领兵先赴泽州。
随后,郭荣的车驾也离京出发,七日后到泽州,世宗皇帝身穿戎服,在泽州东北郊阅兵,排开军阵,分三军与北汉、契丹联军对峙。命李重进、白崇赞为左翼,在阵西厢;樊爱能与何徽为右翼,在阵东厢;向训、史彦超居中;殿前都指挥使张永德率禁军护卫郭荣督战。做为禁军宿卫小将的赵匡胤自然在护卫皇帝的禁军之中。
北汉皇帝刘崇看周军人少,心中不免轻敌,甚至后悔联络契丹军了,觉得自己都能把周军击败,想到什么就做什么,刘崇真的让契丹军撤离战阵,由他们汉军独立对战周军。
就要开战的时候,本来是东北风的天气,风向突然变成南风,汉军要从顺风作战变成逆风,有利变为不利,而周军从逆风迎战变成顺风,从不利变成有利,但刘崇对风向的改变并没有引起重视,就想速战歼灭周军。
刘崇的东军先动,张元徽率千骑杀向周右军,两军才交锋,身在右翼的周将樊爱能、何徽就怯战溃败,望风而退,右翼军瞬间大乱,步军千人解甲高呼万岁,投降北汉。
看到这种情况,周世宗郭荣并没有惧怕,反而亲自率领殿前司出战。中军史彦超率先上阵,与向训领中军诸将起到扭转败局的作用。
皇帝都亲自出战了,士气顿时大振,内殿直马仁瑀对同袍大呼:主辱臣死!随即就冲锋陷阵,连毙汉军数十人;殿前右番行首马全义也率部猛冲,杀向汉军;身为宿卫将的赵匡胤也引兵陷阵,表现优异。
左翼的李重进和白崇赞在右翼溃败时,能够控制左翼不受波及,等中军和殿前司出战时,二将率部力战,与世宗的禁军汇合,终于扭转战局转败为胜。
由上述可知,在高平之战中,赵匡胤的确有功,但没有大到超过张永德诸人,甚至马仁瑀、马全义也比不过。史书说士兵是被赵匡胤鼓舞激励的,看看就算了,千万别当真,试想,一个没有职位名的禁军宿卫和一个亲临战事的皇帝,哪个人的出现更鼓舞士气?
04,猴格说
高平之战是周世宗郭荣立威的第一战,在此战后,他诛杀临战畏敌的樊爱能、何徽等七十余将领,站稳了脚步,建立君威,开始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
赵匡胤也在此战中得到张永德的赏识,被推荐给皇帝,授殿前散员都虞候,和他的父亲同为禁军武官,迈出事业上的一大步。
从此以后,赵匡胤进入周世宗郭荣的视线,获得更多机会,比如后来参与整军工作,在禁军建立起自己的势力,为以后篡位奠定基础。
赵匡胤的功劳没有后世吹嘘的那么大,那为何会出现他是高平之战首功的记载呢?
很简单,因为宋人对他家艺祖皇帝的美化,夸大吹嘘了他在战事中的表现呗!
赵匡胤在位时修的《旧五代史》,还不敢过分抢周世宗的功劳,所以,《旧五代史》如实记载世宗 “帝乃自率亲骑,临阵督战。”“是日,危急之势顷刻莫保,赖帝英武果敢,亲临寇敌,不然则社稷几若缀旒矣。”
到后来,高平之战就被吹成赵匡胤的独角秀,“麾同列驰马冲其锋,汉兵大溃”。再往后,人们提起高平之战,都会说,多亏了赵匡胤,要不是他,周世宗就完蛋了······摊手。
其实,高平之战中,赵匡胤的功劳是很普通的,所以他并没有晋升为中高级头头,他升职为殿前都虞候,还得在六个月后才能实现呢!
就是这样。
参考资料:来自小伙伴keiij以及旧五代史、宋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