挤热火

高梁河之战对宋朝有哪些影响?三个皇位继承人离世与此战有何关联

2024-11-07 10:58:46  浏览:

“高梁河之战”是一场对宋朝影响非常深远的战役。宋太宗赵光义在平定北汉后,未经休整和准备就率领宋朝三十万大军挥师东进,试图一举收复被辽国占据的“燕云十六州”。可结果却因宋太宗在战场上犯下多次严重失误,导致宋军在拥有压倒性优势兵力的情况下,反而被辽军打得全线溃退。“高梁河之战”极大地打击了宋军的士气,不少宋朝人甚至因此产生了辽军是不可战胜的念头。此战之后,宋辽两国的攻守地位彻底逆转,宋朝被迫从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防御。

“高梁河之战”对宋朝的影响还不仅仅只在军事和外交方面。事实上,宋朝高层内部也此战之后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中影响最明显的就是宋太宗排名前三的继承人,他们是:赵廷美、赵德昭、赵德芳。

公元976年,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在宫内离奇去世。按照惯例,父死子继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既然赵匡胤死了,那么皇位应该由他在世的两个儿子中的一个来继承,即赵德昭或赵德芳。然而,此时却发生了一件令人百思不解的事情,赵匡胤的三弟赵光义突然宣布奉先帝遗诏即皇帝位。

此事在当时引起了轩然大波,虽然大家畏惧赵光义的权势不敢公然表态,但私下里都觉得这个皇位传得实在太过蹊跷。赵光义自己也觉得这事难以服众,于是便抛出了“金匮之盟”的说法,大意是指:当年杜太后(赵匡胤、赵光义、赵廷美的生母)要求赵匡胤承诺在百年之后将皇位传给三弟赵光义,赵光义百年后再将皇位传给四弟赵廷美,待赵廷美去世后,皇位再传回给赵匡胤的儿子赵德昭,之后是赵德芳。因此,按照“金匮之盟”的约定,赵廷美、赵德昭、赵德芳就成了宋太宗赵光义排名前三的继承人,宋太宗自己的儿子只能排在这三人之后。

宋太宗登上皇帝宝座的前几年,赵家兄弟子侄之间的关系一团和气,当年太祖皇帝的离奇去世和让人百思不解的传位之谜也逐渐被人淡忘。然而,发生于公元979年的“高梁河之战”却对宋朝政局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本文开头就已提到“高梁河之战”是以宋军惨败告终,宋太宗本人也在逃跑的时候屁股上被射中了两箭,并一度与军队失去联系。当时大多数人都认为太宗应该已经殉国了,于是便提议拥立赵德昭为皇帝。然而宋太宗很快就被人找到,拥立赵德昭之事自然作废,不过此事在宋太宗心里却留下了很大一片阴影。

宋太宗当年抛出“金匮之盟”的说法,目的是为了稳定自己的统治,并非真心想把赵廷美、赵德昭、赵德芳当成是自己的继承人。宋太宗登基时才37岁,他认为自己有的是时间慢慢改变皇位继承人的排序问题,因此并不急于对兄弟和侄子们下黑手,以免世人觉得他“吃相太难看”。然而在“高梁河之战”后,他的人生观就发生了巨变。首先是宋朝在经历了空前的大败后,他个人的威信大幅下降;其次是在身中两箭后,他也感觉到了生命无常。因此,他认为在皇位继承人问题上必须尽早作出改变,否则像之前大臣提议拥立赵德昭为皇帝的事情就很有可能还会发生。于是,赵家兄弟子侄之间的关系很快就出现了一百八十度大转弯。

第一个倒霉的就是在“高梁河之战”后被大臣们喊着要拥立为帝的武功郡王赵德昭。宋太宗回朝后不久,赵德昭还是如同以往那样跑来找他商议事情,议题是为宋军将士们在平定北汉之战中的表现论功行赏,可宋太宗却当众怒斥道:“待汝自为之,赏未晚也。”(等你自己做了皇帝,再行赏也不迟)。赵德昭在受喝斥后回府自刎而死。光从史书的记载上来看,有人可能会觉得赵德昭“玻璃心”,被这样骂一句就要回家自杀。但考虑到赵德昭的身份和他当时面临的处境,如果不是万般无奈的情况,他怎么可能轻易选择自尽呢?

第二个倒霉的是赵匡胤最后一个儿子赵德芳。关于赵德芳的死,史书上只记载着三个字:寝疾薨。病情不明,过程不明,唯一可以明确的就是赵德芳死时年仅22岁(公元982年)。

第三个倒霉的是魏王赵廷美。赵德芳去世的同一年,赵廷美卷入了一场莫名其妙的篡位阴谋中,被宋太宗勒令外放到西京(今洛阳)担任留守。不久后,宋太宗又以赵廷美不知悔改为由,削去他的一切官职,判其举家迁至房州。公元984年,赵廷美在房州忧愤而死,年仅38岁。

至此,宋太宗终于实现了将大宋王朝的皇帝宝座牢牢掌握在自己一脉子孙手中的目标。然而令他无论如何也想不到的是,一百多年后,金国大军攻占了北宋京师开封,宋太宗一脉的子孙都成了金军俘虏,仅剩下一个康王赵构(宋高宗)逃至南方建立了南宋政权。赵构没有子嗣,因此将皇位传给了养子赵昚(宋孝宗)。赵昚是赵德芳的六世孙,经过一百多年折腾,大宋王朝皇位重归宋太祖赵匡胤一脉,真是验证了一句话:天道好轮回,苍天饶过谁!

参考文献:《宋史》、《续资治通鉴

大家还在看
返回顶部
0.0616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