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周

(三国时期曹魏官员)
浩周,字孔异,上党人(今山西长治北)。汉末三国时期人物。建安中为萧令,迁徐州刺史。后领护于禁军,军败为关羽所俘,后又为孙权所得,受到礼待。曹丕即位后,浩周被送回北方,并力保孙权会真心臣服并送子入朝,最终在孙权食言后被曹丕疏远,终身不再起用。
  • 全 名浩周
  • 孔异
  • 所处时代三国时期
  • 出生地上党郡
  •  

    人物生平

    浩周,上党郡人。在汉建安年间担任萧县令、徐州刺史,后来成为于禁的护军。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于禁军败,浩周被关羽擒获。孙权袭击关羽,浩周又为孙权所得,并受到了他的礼待。
    延康元年(220年),曹丕即王位,孙权于是将浩周与东里衮放回北方,并写信给曹丕表明赤心,还说“至情至实,皆周等所具”。东里衮曾是于禁军司马,之前与浩周一同被擒,又一同回到北方,曹丕面见二人,并询问二人对孙权的看法,浩周认为孙权必定臣服,东里衮则认为孙权不会臣服。曹丕听了浩周之言非常高兴,认为浩周是知道孙权会真心归顺。同年冬,曹丕即帝位。
    魏黄初二年(221年),曹丕封孙权为吴王,并让浩周与使者一同前往南方。浩周传达诏命后,又参加了孙权的私宴,在宴上对孙权说:“陛下还不相信大王会派儿子入侍,但我愿以阖门百口为大王证明。”孙权说:“浩孔异,你愿意举家百口为我担保,我还能说什么呢?”说罢,涕泪交集,浸湿衣襟。孙权与浩周道别时,又指天为誓。浩周回到北方后,孙权却一直找借口没有派儿子过去,曹丕于是把他的使者留在北方。后来,孙权上书道歉,还给浩周写了四封信(详见《与浩周书》),表明忠心,说自己会派孙邵、张昭与自己的儿子一同到北方。
    曹丕下诏说:“孙权之前与浩周相见。自称不敢自远,愿意委质成为外臣,又前后辞旨,头尾击地,说明这个鼠子清楚自己不能保尔许地。现在他写信给浩周,说会在十二月派儿子过来,又打算派孙长绪、张子布与其子一同前来,孙、张二人都是孙权的股肱心腹。他还打算为儿子在京师求亲,这是孙权没有异心的明证。”曹丕信任孙权,然而孙权只是作伪,始终没有遣子的意图。之后,曹丕揭示孙权罪状,浩周也遭到曹丕疏远,终身不再起用。
    黄初三年(222年)秋,曹丕对吴国发动战争,孙权上书请求改过,曹丕回信给孙权,其中提到:“之前都尉浩周劝您送儿子来,那实际是朝臣们共同商定的计划,以此来试探您的诚意,您果然借口推辞,对外援引隗嚣送子为例,对内则自喻窦融的坚忠不渝。时势不同,人心各异。浩周返朝后,口陈指麾,却更让议事的大臣们明确对您的诸多嫌疑。”

    浩周的事迹主要在《魏略》,详见裴注《三国志·吴主传》的黄武元年(222年)。
    三国志·卷四十七·吴书二·吴主传第二·裴松之注》
参考资料
  • 1.裴松之注《三国志 卷四十七 吴书二 吴主传第二》:【魏略曰:浩周字孔异,上党人。建安中仕为萧令,至徐州刺史。后领护于禁军,军没,为关羽所得。权袭羽,并得周,甚礼之。及文帝即王位,权乃遣周,为笺魏王曰:"昔讨关羽,获于将军,即白先王,当发遣之。此乃奉款之心,不言而发。先王未深留意,而谓权中间复有异图,愚情慺慺,用未果决。遂值先王委离国祚,殿下承统,下情始通。公私契阔,未获备举,是令本誓未即昭显。梁寓传命,委曲周至,深知殿下以为意望。权之赤心,不敢有他,愿垂明恕,保权所执。谨遣浩周、东里衮,至情至实,皆周等所具。"】
  • 2.裴松之注《三国志 卷四十七 吴书二 吴主传第二》:【魏略:……初东里衮为于禁军司马,前与周俱没,又俱还到,有诏皆见之。帝问周等,周以为权必臣服,而东里衮谓其不可必服。帝悦周言,以为有以知之。是岁冬,魏王受汉禅,遣使以权为吴王,诏使周与使者俱往。周既致诏命,时与权私宴,谓权曰:"陛下未信王遣子入侍也,周以阖门百口明之。"权因字谓周曰:"浩孔异,卿乃以举家百口保我,我当何言邪?"遂流涕沾襟。及与周别,又指天为誓。周还之后,权不遣子而设辞,帝乃久留其使。到八月,权上书谢,又与周书曰:"自道路开通,不忘脩意。既新奉国命加知起居,假归河北,故使情问不获果至。望想之劳,曷云其已。孤以空闇,分信不昭,中间招罪,以取弃绝,幸蒙国恩,复见赦宥,喜乎与君克卒本图。传不云乎,虽不能始,善终可也。"又曰……】
  • 3.裴松之注《三国志 卷四十七 吴书二 吴主传第二》:【魏略:……於是诏曰:"权前对浩周,自陈不敢自远,乐委质长为外臣,又前后辞旨,头尾击地,此鼠子自知不能保尔许地也。又今与周书,请以十二月遣子,复欲遣孙长绪、张子布随子俱来,彼二人皆权股肱心腹也。又欲为子於京师求妇,此权无异心之明效也。"帝既信权甘言,且谓周为得其真,而权但华伪,竟无遣子意。自是之后,帝既彰权罪,周亦见疏远,终身不用。】
  • 4.《三国志 卷四十七 吴书二 吴主传第二》:秋九月,魏乃命曹休、张辽、臧霸出洞口,曹仁出濡须,曹真、夏侯尚、张郃、徐晃围南郡。权遣吕范等督五军,以舟军拒休等,诸葛瑾、潘璋、杨粲救南郡,朱桓以濡须督拒仁。时扬、越蛮夷多未平集,内难未弭,故权卑辞上书,求自改厉,"若罪在难除,必不见置,当奉还土地民人,乞寄命交州,以终馀年。"文帝报曰:"君生於扰攘之际,本有从横之志,降身奉国,以享兹祚。自君策名已来,贡献盈路。讨备之功,国朝仰成。埋而掘之,古人之所耻。朕之与君,大义已定,岂乐劳师远临江汉?廊庙之议,王者所不得专;三公上君过失,皆有本末。朕以不明,虽有曾母投杼之疑,犹冀言者不信,以为国福。故先遣使者犒劳,又遣尚书、侍中践脩前言,以定任子。君遂设辞,不欲使进,议者怪之。又前都尉浩周劝君遣子,乃实朝臣交谋,以此卜君,君果有辞,外引隗嚣遣子不终,内喻窦融守忠而已。世殊时异,人各有心。浩周之还,口陈指麾,益令议者发明众嫌,终始之本,无所据仗,故遂俯仰从群臣议。今省上事,款诚深至,心用慨然,凄怆动容。即日下诏,敕诸军但深沟高垒,不得妄进。若君必效忠节,以解疑议,登身朝到,夕召兵还。此言之诚,有如大江!"
浩周
0.0872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