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夷简(979年-1044年),字坦夫,寿州(今安徽凤台)人,祖籍莱州(今山东莱州)。中国北宋政治家,太子太师吕蒙正之侄、大理寺丞吕蒙亨之子。
咸平三年(1000年),吕夷简进士及第,起家绛州军事推官,累迁刑部郎中权知开封府。宋仁宗即位,授右谏议大夫、给事中,升参知政事。天圣六年(1028年),拜同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正式拜相。明道二年(1033年),因为废郭皇后之言罢相,不久复职。景祐二年(1035年),拜右仆射,封申国公。景祐四年(1037年),因与左仆射王曾争事,罢相知许州。后判天雄军。又因西夏扰边,得以复相,兼枢密使。累官司徒、平章军国重事。庆历三年(1043年),以太尉致仕,翌年去世,享年六十六岁。获赠太师、中书令,谥号“文靖”。嘉祐八年(1063年),配享仁宗庙庭。宝庆二年(1226年),名列“昭勋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吕夷简辅佐年幼的仁宗,在太后临朝听政的情况下,正确处理北宋国内国外诸多矛盾,保证了北宋的社会安定和经济发展。刘太后垂帘听政期间,他在协和两宫方面有相当重要的贡献。然其为政后期,明哲保身、大兴权术,以取宠固位,对北宋中期保守政风及三冗问题的加剧,负有较大责任。原有文集20卷,今已佚。《全宋诗》录其诗11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