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因分析
孙刘联军胜利的原因:
赤壁之战是曹、孙、刘之间在长江进行的水、陆联合作战,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争。孙、刘联军以1:4的劣势兵力,战胜了拥有绝对优势的曹操,开创了在长江上以水、陆联合作战击退北方军的先例,它在战争指导上的成功之处主要是:
1、敢以数万兵力战胜号称数十万之敌。此战取胜,最困难也是关键的一环,是在曹操气势汹汹的情况下,敢于定下抗曹决心。周瑜等人,凭着横行天下、不畏强暴的气概,在数雄皆灭,曹操挟新胜之威,以“顺”讨“逆”,以号称数十万敌数万,东吴一片主降,似乎取胜无望的形势下,冷静分析战争形势,揭示出曹操表面强大下掩盖着的弱点,及战胜曹操的极大可能性,提供了弱军战胜强军的科学依据。
2、联合昔日敌对的荆州,共同抗曹。曹操进攻荆州后,东吴敏锐地看到,大敌当前,抗曹的共同利益,超过了昔日与荆州敌对的利益,迅速改变策略.向荆州展开吊唁外交。孙、刘两家以大局为重,在群雄逐个被曹操各个击破时,坚定地走联合之路,为取得赤壁之战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避免了再次被曹操各个击破的命运,“一时之大计无有出于此者”。
3、以火攻奇袭曹军水军。水军是曹军此战的关键兵种,也是最薄弱的兵种;因为曹操北方水军不习水战,是疲病之卒,荆州投降的水军未经整训,心怀两端,其水军又犯了舰船首尾连接、不便疏散的战术错误。孙、刘联军以火攻为突破口奇袭曹军水军,既抓住了关键,又是打敌薄弱环节,从而在较短时间内,一举击退曹操的征吴军。
方北辰的《三国名将:一个历史学家的排行榜》书中分析孙刘联军赤壁之战胜利的原因是:“初一交战,公军败退,引次江北。瑜等在南岸。”史文说曹操的船队,在遭遇战失利之后,才引退到北岸驻扎。可见在遭遇战发生之前,他并没有在赤壁的北岸停留扎营;但是周瑜一方,则先已在南岸站住脚了。这就说明:是周瑜一方先守在这里的南岸,等待曹操到来之后,再发动遭遇战,迫使曹军在北岸停下扎营。既然先已在此恭候,那么将赤壁作为决战之地,自然就是周瑜主动做出的选择了。周瑜选择有利的决战地点,针对实际测试出来的敌人弱点,利用特殊的气象条件,采用有利的火攻战术,还挑选了正确的执行火攻人选,所以取得了辉煌的成功。
尽管贾诩向曹操提出,只要屯兵在江陵、安抚好荆州吏民,就可以让东吴不战而降。但是,“太祖不从,军遂无利”。
而曹操急于求成的失误在于:
(1)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关西军一直是曹操的威胁。
(2)且舍鞍马,仗舟楫,与吴越争衡,本非中国所长;曹操也明白这个道理,他希望的是用荆州水军对抗吴军,可惜他错了,赤壁之战前那场接触战证明了一切。所以曹操才会索战船,只不过正是因为这样才被敌人火攻。说到底还是水军不济造成的。除了刚刚收服的荆州水军之外,曹操的中原陆军也来参战。仅曹操的都督护军赵俨,就督护了于禁、张辽、张郃、朱灵、李典、路招、冯楷七支军队从征荆州。其中的张辽还被庾信的《哀江南赋》提到:“张辽临于赤壁,王濬下于巴丘”。可以说,曹操的南征部队也悉数开赴了赤壁。他希望以荆州水军为主力,进而利用绝对的兵力优势渡江,只是他高估了荆州水军,低估了吴军和长江。
(3)又今盛寒,马无藁草;《
三国志·吴主传》:“公烧其馀船引退,士卒饥疫,死者大半。”可见战马没有草料,人也好不到哪去,饥饿与瘟疫是困扰曹军的两大难题。这样的部队即使数量多也很难取胜。
(4)驱中国士众远涉江湖之间,不习水土,必生疾病。魏、蜀、吴三家君主大事纪都记录了这次瘟疫,可见此次瘟疫规模之大。《三国志·武帝纪》记载:“公至赤壁,与备战,不利。於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军还。”《三国志·先主传》记载:“时又疾疫,北军多死。”《三国志·吴主传》记载:“公烧其馀船引退,士卒饥疫,死者大半。”《江表传》也记载了
曹操的评价:“赤壁之役,值有疾病,孤烧船自退,横使周瑜虚获此名。”
刘孔伏 、潘良炽《再论赤壁之战的几个问题》认为曹操兵败的决定因素是周瑜采取了速决战的正确策略。
李友松的《曹操兵败赤壁与血吸虫病关系之探讨》一文,指出曹操赤壁之战兵败的原因是“疾病”—急性血吸虫病。赤壁之战的战场恰恰是当时血吸虫病严重流行的地区,而且时间又是血吸虫病的感染季节。赤壁之战是在冬天开始的,但曹军在转徙、训练时间是在秋天。曹操水军在赤壁之战战前染上血吸虫病,经过一个月以上的时间就发病了,致使大战时疲病交加,不堪一击。而刘、孙军队长期在血吸虫流行的疫区中从事生产、生活,士兵体内或多或少已产生一定的免疫力。但是这个观点也有缺陷,曹操水军主要来自荆州水军,这些士兵对血吸虫的免疫力应跟孙刘联军应该差别不大,所以该是其他疫病。
陈文德撰写的《曹操争霸经营史》一书中,分析了曹操战败的原因。他将主要的失败原因归咎于东南风,说:“曹操用兵如神,俗语说:‘说曹操,曹操到’代表曹操用兵的疾如风与侵略如火,
刘备在徐州就因准备不及而弃军逃亡,至荆州赤壁开战前,又遇到类似状况。曹操既然用兵谨慎,在赤壁兵败如山倒的原因除周瑜自身份析的以外,周瑜可能还隐瞒一个气候学的事实。在洞庭湖一带,因为地形风的原因,当天气放晴时,可能会逆吹东南风。这一点是北方长大的曹操所始料未及,而成为长江水边长大者的地利。”
历代评论
赤壁之战是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列举的中国历史上“双方强弱不同,弱者先让一步,后发制人,因而战胜”的著名战例之一。战争的胜负取决于双方政治、军事、经济等多方面的条件,但首当其冲的是双方军事实力的较量。曹操在官渡之战中,实力明显不如人力物力上都占有绝对优势的袁绍,但他却以少击众、以劣势对优势并最终大获全胜,其取胜之道是值得后人很好地深思的。
对于此战,历代名臣、学者也给予各种评价:
曹操评价赤壁之战说:“赤壁之役,值有疾病,孤烧船自退,横使周瑜虚获此名。”其中,“值有疾病,孤烧船自退”的评价与东吴一方《三国志·吴主传》所记载的“公烧其馀船引退,士卒饥疫,死者大半”相互印证。
诸葛瑾、步骘认为赤壁之战:“扬国威德,华夏是震。“
韦昭曾作《伐乌林》,言魏武既破荆州,顺流东下,欲来争锋。
孙权部将
周瑜与程普破曹操于乌林而显功名。曰:“曹操北伐,拔柳城。乘胜席卷,遂南征。刘氏不睦,八郡震惊。众既降,操屠荆。舟车十万,扬风声。议者狐疑,虑无成。赖我大皇,发圣明。虎臣雄烈,周与程。破操乌林,显章功名。”
陆机《辨亡论》:魏氏尝藉战胜之威,率百万之师,浮邓塞之舟,下汉阴之众,羽楫万计,龙跃顺流,锐骑千旅,虎步原隰,谋臣盈室,武将连衡,喟然有吞江浒之志,一宇宙之气。而周瑜驱我偏师,黜之赤壁,丧旗乱辙,仅而获免,收夡远遁。
裴松之评价说:“赤壁之败,盖有运数。实由疾疫大兴,以损凌厉之锋,凯风自南,用成焚如之势。天实为之,岂人事哉?然则魏武之东下,非失算也。”
赤壁之战也是文人墨客喜欢吟咏的诗史。
李白有诗曰:“二龙争战决雌雄,赤壁楼船扫地空。烈火初张照云海,周瑜曾此破曹公。”
胡曾有诗曰:“烈火西楚魏帝旗,周郎开国虎争时。交兵不假挥长剑,已破英雄百万师。”
孙元宴有诗曰:“会猎书来举国惊,只应周鲁不教迎。曹公一战奔波后,赤壁功传万古名。
杜牧则认为:“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吕思勉认为赤壁之战是孙刘抗拒统一,评价说:“曹操固然犯着兵家之忌,有其致败之道,然而孙、刘方面,也未见得有何必胜的理由。自此以后,曹操幸而用兵于关西、汉中,未曾专注于南方。倘使曹操置别一方面为缓图,尽力向荆州或者扬州攻击,孙权的能否支持,究竟有无把握呢?孙权和刘备不同。刘备投降曹操,曹操是必不能相容的,所以只得拚死抵抗。孙权和曹操,本无嫌隙,当时假使投降,曹操还要格外优待,做个榜样给未降的人看的。所以当时孙权假使迎降,就能使天下及早统一,免于分裂之祸;而以孙权一家论,亦系莫大的幸福;裴松之在《三国志·张昭传》注里,早经说过了。然则孙权的决意抵抗,周瑜、
鲁肃的一力蹿掇孙权抵抗,不过是好乱和行险侥幸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