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年十月,汉献帝拜曹操为兖州牧。
曹操总算获得了朝廷名正言顺的官位。
臧洪对张超之死义愤填膺,由此怨恨袁绍,宣布与袁绍断绝一切关系。
袁绍随即发兵包围东郡东武阳城(今山东聊城市莘县十八里铺西段屯村西北),攻打一年多,未能攻克,于是命令臧洪的同乡陈琳写信给他,分析利害,劝他投降。
陈琳(?-217年),字孔璋,广陵射阳(今江苏盐城市射阳县)人,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
陈琳原为大将军何进的主簿。
何进准备召集地方豪强入京,威逼何太后诛杀宦官时,他曾力谏反对。
何进死后,为了避难,他逃奔冀州,入袁绍幕府。
臧洪回信说:“我是一个渺小的人,本无大志。在追寻仁义的道路上,得到袁绍的赏识,深受厚恩,委以重任,绝不愿意像今天这样干戈相向。当初我接受任命,自以为能完成大业,共同尊奉王室。谁知道当我的本州受到攻击,郡长官陷于危难之时,我请求发兵,却遭到拒绝。想单独出兵,又在辞行时被扣下,致使我的故主全家被害。我对故主的节义,是言语无法表达的。我不可能为了顾全你我的朋友交谊,就去损害忠孝的名声。为此,我只能强忍悲痛,挥戈而起,拭去眼泪,毅然决裂。别了,老朋友!你在境外谋求利益,我则为君亲效命,你托身投靠盟主袁绍,我则为朝廷尽心。你认为我将身死名灭,我也笑你虽生而无闻。”
袁绍见到臧洪的回信,知道他绝无投降之意,就增兵猛攻。
城中粮食已尽,外无救兵,臧洪自知不能幸免,召集官员、将士和百姓,说:“袁绍无道,图谋不轨,又拒不援救我本郡的长官,我出于君臣大义,不能不死。但你们与此并不相干,却凭空卷入这场大祸,我希望你们在城池还未攻破之前,带领你们的妻儿逃命去吧。”
众人感于臧洪的大义,都流着泪说:“你与袁绍本来没有仇怨,但为了本郡的旧长官,自招灾祸。我们怎能忍心抛下你,独自逃生呢?”
纷纷表示愿意留下来,一起坚守。
开始,城中还能挖到老鼠,煮食皮革制品充饥,后来就实在没有可吃的东西了。
主簿报告臧洪,内厨房还剩最后的三升米,请求他同意做一点稠粥。
臧洪说:“我怎么能单独下咽呢?”
命人将米熬成稀粥,让所有的士兵共享。
臧洪又杀死自己的爱妾,煮了给将士食用。
将士们都泪流满面,不能仰视。
城中饿死了男女七八千人,尸体相互枕藉,堆积如山,但没有人背叛臧洪。
城陷后,臧洪被生擒。
袁绍召集诸将,当众审问臧洪,问他:“臧洪,你为什么这样背叛我?今天服了没有?”
臧洪早就饿得没了力气,但仍两手撑着,坐在地上,瞪起眼睛说:“你们袁家侍奉汉朝,四世三公,深受皇恩。如今皇室势力衰弱,你们却没有辅佐之意,反而乘机图谋不轨,靠多杀忠良来树立自己的威望。我亲眼看到你称张邈为兄,我的故主张超是张邈的弟弟,也就是你的弟弟,大家应该齐心协力,为国除害,怎么能按兵不动,眼看着他被人杀害?我自恨力量薄弱,不能挥刀为天下人报仇,还谈什么服不服。”
袁绍一直很喜欢臧洪,本来想要使他屈服后,再宽恕了他,但见他言词激烈,心意已决,绝不会再为自己效力,只好下令杀死了他。
东郡丞陈容是臧洪的同乡,自小就敬慕臧洪,与他关系也非常要好,这时正好在场,站起身来,责问袁绍,说:“将军身负大任,要为天下除害,却先诛杀忠义之人,怎么能上合天意?臧洪起兵是为了他的故主,为什么要杀他?”
袁绍心中惭愧,无言以对。
他的左右急忙把陈容往外拉,低声劝他说:“你又不是臧洪的同党,说这些话干什么呢?”
陈容一边挣扎,一边回过头来,望向袁绍,大声说:“仁义并没有固定的形式,遵循仁义就是君子,背弃仁义就是小人。今天我宁愿与臧洪同日而死,也不愿与将军同日生。”
袁绍气极,下令将陈容也杀了。
在座众人无不叹息,私下里互相议论说:“可惜啊可惜,一天之中两位烈士被杀啊!”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