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史说三国:十四 讨伐董卓(5)
在遥远的南边,长沙太守孙坚也举兵响应。
早先时候,董卓专权,在京城横行跋扈,恣意妄为。
孙坚闻知,捶胸顿足,长叹说:“如果当年张温听了我的话,杀了这个恶贼,朝廷哪会有这场浩劫!”
因为与董卓有过交集,知晓董卓的为人,因此孙坚是讨董最积极、最坚决的一个。北边刚有动静,那边他就在南边长沙起兵,毫不犹豫向北 ...
-
史说三国:十四 讨伐董卓(4)
他只好召集部属商议,问大家:“现今局势纷乱,情形不明。大家说说,是帮助袁氏,还是帮助董氏呢?”
治中从事刘惠严肃地说:“我们兴兵是为了国家,说什么袁氏、董氏呢?”
韩馥顿时语塞,脸有愧色。
刘惠说完此话,马上就后悔了,因为他深知韩馥对袁绍的嫉恨,知道他绝无兴兵讨伐董卓的打算,自己这么说,恐怕日后韩馥会给 ...
-
史说三国:十四 讨伐董卓(3)
中平末年(189年),臧洪辞官回家,被广陵太守张超聘为功曹。
董卓废黜汉少帝刘辩时,臧洪预感到天下将要大乱,劝张超说:“明府你世受皇恩,兄弟俩都是大郡的大官。现在王室危在旦夕,乱臣贼子逍遥法外,正是天下义士报效皇室的大好机会啊。广陵郡比较安定,未遭战乱之苦,郡富民强,只要你振臂一呼,至少可以征募到二万兵马 ...
-
史说三国:十四 讨伐董卓(2)
这时,本县一个叫任峻(字伯达,河南郡中牟县人)的人劝他说:“董卓为祸作乱,天下没有人敢对抗他,是因为缺少一个振臂一呼的领头人,并不是大家没有抵抗他的心,而是时机未到。如果大人率先倡导起兵,必定应者云集。”
杨原心动,说:“依你之见,那我应该怎么做呢?”
任峻回答说:“现在关东有十多个县,可以参军的不下 ...
-
史说三国:十四 讨伐董卓(1)
就在董卓实施一系列动作,自以为掌握朝廷、把控天下的时候,各路英雄却在秘密联络,准备起兵讨伐。
曹操改名换姓逃出京师洛阳,从小路投奔在陈留(今河南开封)当太守的好友张邈。
经过中牟县时,有个亭长见他来历不明,怀疑他不是好人,就把他抓起来,送到县里。
秦、汉时在乡村每十里设一亭,亭有亭长,掌治安警卫,兼管停 ...
-
史说三国:十三 董卓专权(6)
董卓喜欢记仇,睚眦必报,动不动就施以严刑酷法,威慑众人。
侍御史扰龙宗拜见董卓时,忘了解除佩剑,董卓借题发挥,下令将其活活打死。
大司农周忠的儿子周晖听说洛阳发生变故,跑到洛阳看热闹,董卓不高兴,派兵将其劫杀。
董卓与御史中丞皇甫嵩在西凉时有过节,迁往长安城时,公卿百官在道边迎接他。
他命令御史中丞以下 ...
-
史说三国:十三 董卓专权(5)
董卓任命弟弟董旻为左将军,封鄠侯,哥哥董擢的儿子董璜为侍中、中军校尉,皆统领军队。
他的宗族及亲戚都在朝中担任大官,就连董卓侍妾刚生下的儿子也都被封为侯爵,把侯爵用的金印和紫色绶带当玩具玩。
文武百官遇到董卓,都要通名报姓拜于车下,董卓根本不予还礼。
他还动辄传令,让尚书等高官到他家中商议朝政大事,俨 ...
-
史说三国:十三 董卓专权(4)
蔡邕准备启程回老家的时候,五原太守王智设宴为他送行。
醉意朦胧之际,王智起舞劝蔡邕,蔡邕不理他。
王智是中常侍王甫的弟弟,仗着哥哥的权势,一向骄横无礼,这下丢了面子,被宾客所嘲笑,哪里忍得住,立即破口大骂,说:“我好意为你饯行,你一个罪犯,也敢轻侮我!”
蔡邕当没听见,一言不发,起身抖抖衣服,拂袖而去 ...
-
史说三国:十三 董卓专权(3)
光和元年(178年),全国陆续出现了许多妖异的现象,天下惶恐。
七月,汉灵帝召蔡邕与光禄大夫杨赐、谏议大夫马日磾、议郎张华、太史令单飏到崇德殿,让中常侍曹节、王甫向他们询问消除异灾的办法。
其他几人摸不准皇帝的心思,支吾敷衍以对,只有蔡邕用心回答,心中想到什么就说什么,绝不隐瞒。
汉灵帝特地诏询蔡邕:“近 ...
-
史说三国:十三 董卓专权(2)
他任命朝中公卿及以下官员的子弟为郎官,以填补原来由宦官担任的职务,在宫殿侍侯皇帝。
他征召未做过官的名士,如:荀爽、韩融、陈纪、申屠蟠等,入朝为官,恩宠有加。
比如说对颍川名士荀爽(荀彧的叔父),他先是派使者到荀爽家乡,任命他为平原国相,荀爽赴任途中走到宛陵,又任命他为光禄勋。
荀爽到任不到三天,又升 ...
-
史说三国:十三 董卓专权(1)
八月三十日,董卓召集朝臣,商议废立皇帝事宜。
百官群集,董卓昂首发话,说:“天地间最大的是天地关系,其次为君臣关系,这是为政的根本。当今皇帝糊涂懦弱,不能够侍奉宗庙,难做天下的君主。我想依照伊尹、霍光的旧例,改立陈留王,如何?”
公卿以下官员迫于董卓淫威,低头不语。
董卓又高声说:“从前霍光决定事情的 ...
-
史说三国:十二 董卓进京(4)
这天夜里,袁绍听闻此消息,唯有一声长叹。
失控的董卓已彻底搅乱了他苦心积虑的布局,他的手中虽然掌握着部分西园禁军,但也万难抵敌历经百战从无数死尸堆中站起来的西凉铁骑。
袁隗的妥协,使他失去了最后的依靠。
袁绍将自己的司隶校尉符节挂在洛阳上东门城头,骑上马,恋恋不舍回望了一眼身后的洛阳,带着少数家眷、亲 ...
-
史说三国:十二 董卓进京(3)
军权在握,洛阳尽在掌握,董卓不禁踌躇满志,得意洋洋。
但他也明白,自己老大远从西凉跑来京师洛阳,在这里没有任何为政的基础,除了袁氏一党勉强算是政治同盟,其他各路人马肯定是看不起自己,甚至是反对自己的。
为了扭转这种窘迫的局面,他必须树立威望。
而树威的方式,他认为莫过于换掉皇帝。
在他粗通谋略的大脑中, ...
-
史说三国:十二 董卓进京(2)
何进死后,其军队由部将吴匡统帅。
吴匡跟董卓的弟弟董旻交好,何进的弟弟车骑将军何苗就是被两人领兵杀死的。
董卓虚张声势,还真唬住了不少人,加之二人这种关系,吴匡带着何进、何苗的兵马,最终都归属了董卓。
接着,董卓决定向丁原开刀,收编他的部队,掌控京城所有的武装部队。
丁原(146年—189年),字建阳,泰 ...
-
史说三国:十二 董卓进京(1)
八月二十七日,闵贡扶着汉少帝与陈留王,乘着夜色,借着萤火虫的微光,高一脚低一脚地徒步往南走,赶往洛阳的皇宫。
走了几里地,闵贡在一百姓家讨得一辆板车,三人乘车赶到邙山北面的驿舍,总算可以下车休息一会儿。
天亮后,闵贡找到两匹马,汉少帝独骑一匹,他与陈留王刘协合骑一匹,从雒舍往南行,一路上不断有公卿赶来 ...
-
史说三国:十一 诛杀何进(6)
破晓时分,闵贡终于追上了汉少帝刘辩。
汉少帝又饥又渴,闵贡找来一只羊杀了,进献给皇帝,聊饱饥渴。
闵贡执剑指着张让等人,厉声斥责说:“你们这些祸害,还不快死,看我来杀了你们!”
一边说,一边挥剑砍死数名宦官。
张让等人自知死期已到,又惊又怕,向汉少帝叩头辞别,说:“我们灭绝了,天下必将大乱。请陛下自己保 ...
-
史说三国:十一 诛杀何进(5)
张让又派人偷听,将何进和何太后的对话听了个一清二楚,决定先下手为强,带领常侍段珪、毕岚等几十人,拿着兵器悄悄地从侧门进入,埋伏宫中。
等到何进从何太后宫中出来,宦官又假传何太后懿旨,召他进宫。
何进进入宫中,甫一坐定,众宦官便持刀闯入。
张让责问何进说:“天下大乱,也不仅仅是我辈的过错。昔日先帝曾经与 ...
-
史说三国:十一 诛杀何进(4)
何苗劝何进说:“我们在南阳时十分贫贱,到现在身居高位,一路走来,全靠宫中获得富贵。国家的事,也不容易。你一定要考虑清楚,应当与宫中保持友好。一旦发动,覆水难收,后悔莫及啊!”
何进听了何苗的话,再次犹豫起来。
董卓进军到渑池时,何进更加犹豫不决,派谏议大夫种邵拿着皇帝诏书去阻止董卓,要求董卓返回河东郡 ...
-
史说三国:十一 诛杀何进(3)
何进不能违反太后懿旨,就想退后一步,只杀那些为首的宦官。
袁绍不同意,认为宦官亲近皇上,传达号令,联络内外,如果不一网打尽,全部消灭,一定祸害无穷。
何太后的母亲舞阳君及二哥何苗,多次接受宦官的贿赂,知道何进要杀宦官,就向何太后求情,要何太后庇护宦官,还离间说:“大将军擅杀皇上左右亲信,是为了削弱皇上 ...
-
史说三国:十一 诛杀何进(2)
外戚和宦官激斗正酣,袁绍有意借何进之力除掉宦官,派何进亲客张津劝他说:“蹇硕专权很久了,又与长乐太后(董太后)狼狈为奸,将军应当选拔良才,拨乱反正,为国除害。”
袁氏一族累世宠贵,得到全天下士人的拥护,袁绍善于结交名士,许多豪杰、士人都愿意为他效力,其弟袁术时任虎贲中郎将,所以何进对袁绍哥俩都特意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