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年,大将军曹真入朝,接替曹休,迁为大司马,赐剑履上殿,入朝不趋。
曹真认为,魏国被蜀、吴两国轮番进攻,被动防守,特别是诸葛亮在关中屡屡用兵,造成魏国在各地调兵驰援,消耗巨大,终究不是上策,不如转守为攻,主动出击。
他上表魏明帝曹叡,建议说:“蜀汉多次入侵我国,我们也应该主动讨伐一下。兵分几路,同时进攻,必定大胜。”
曹叡听从了曹真的建议,命他加紧准备。
司空陈群劝谏说:“太祖(曹操)以前到阳平攻打张鲁,大量收集豆子和小麦,以增加军粮供给,还没等到攻下张鲁,粮食就已经短缺。如今不能就地取粮,斜谷一带又地势险峻,无论进退,都很困难。要从后方转运粮食,肯定会被抄袭截击。如果在各个险要之处都多留士兵据守,确保军粮运输,士兵又会受到损失。这事还得从长计议啊!”
曹叡听了,觉得有理,便采纳了陈群的建议,停止了军事行动。
不久,曹真再次上书,请求从子午道进攻汉中。
陈群也上书曹叡,再次反对,陈述不便行事的理由,还提出了军费预算等现实问题。
曹叡拿不定注意,下诏把陈群的议论交给曹真斟酌。
曹真接到诏书,视为曹叡默许出兵,根本就不去考虑陈群的建议,随即出征。
七月,曹真率领大军,向子午谷方向进发。
曹叡见曹真开始行动,大军既已出动,一时不好召回,于是升任司马懿为大将军、加大都督、假黄钺,命其逆汉水由西城进军,赶来汉中汇合,郭淮、费曜等其他将领各从子午谷、武威等进攻蜀国。
诸葛亮听说魏军来攻,指挥大军驻扎在城固(今陕西汉中市城固县东)、赤坂(今陕西汉中市洋县东二十里)等地,严阵以待,迎击魏军。
又命中都护李严率领二万人赶往汉中,阻击魏军。
刘备永安(今重庆奉节县)托孤时,李严与诸葛亮同为托孤大臣,诸葛亮为主,李严为副,共同辅佐后主刘禅。
刘备病逝后,诸葛亮回了成都,总理全国政事,中都护李严统管内外军事,留下镇守永安。
当时蜀吴交恶,永安地处长江要冲,是两家必争之地。永安安全,则蜀国东线无后顾之忧。
李严在此镇守,既是临危受命,也是刘备和诸葛亮对他的看重,委以重任。
刘禅即位后,诸葛亮提议封李严为都乡侯、假节,加光禄勋。
两位托孤大臣各司其职,也算是配合有度。
后来,诸葛亮开府,建立起了自己的权力机构。
刘禅又任诸葛亮为益州牧,大小事务都依赖于他,全部交由他决定。
而李严在偏远的永安,远离政治和权力中心,难以履行托孤大臣的职责,当然也就没有相应的权力,感觉对朝廷的决策力不从心,无法施展影响,于是对权力越来越渴望,欲望膨胀。
李严凭借才干,从基层一步步爬上托孤重臣的位置,在官场打滚多年,自然知道心急吃不了热豆腐的道理,何况,无论如何,他都不可能翻越诸葛亮这座大山,要争取到自己的利益,还得有诸葛亮首肯。
于是,李严小心翼翼向诸葛亮提出了要求,建议划五个郡为巴州,由自己担任巴州刺史。
诸葛亮毫不客气地拒绝了。
李严又给诸葛亮写信,怂恿他接受九锡,进爵称王。
这一方面是为了水涨船高,诸葛亮一旦封王,同为托孤重臣,李严必然跟着再上一层楼。
另一方面,实际上也有给诸葛亮挖坑的意思,能臣封王,无疑是对皇权严重的挑衅,让后主刘禅和朝中众臣对诸葛亮产生疑心。
诸葛亮自然不会上当,把李严义正辞严地训斥了一番,又苦口婆心地劝导李严,凡事以大局为重,别整天琢磨这些封官许愿、求取富贵的事。
李严没有如愿,开始心生不满,有意无意唱起了反调。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调李严到江州镇守,负责后方事务。
李严被调离自己的地盘,心中更加不满。
诸葛亮又任命名次仅次于赵云的护军陈到为永安都督,驻守永安,名义上受李严统属,实则削弱了李严的兵权。
诸葛亮还给李严写信,说:“兄弟,你不是一直嫌弃白帝守军不是精悍强壮吗?陈到所统率的白毦兵,是西方的上等军队,先帝的嫡系部队哦。当然,如果你嫌白毦兵数量少了,就该遣还部分江州兵充实一下,为镇守白帝增添益处。”
估计李严见了这封信,肺都气炸了。
两人貌合神离,越走越远。
李严的同乡,尚书令陈震出使东吴前,私下里对诸葛亮说:“正方(李严字)腹中有鳞甲。我们这些同乡都认为不可亲近,离他远点好。”暗示李严心术不正,心怀叵测,可能会制造事端。
诸葛亮说:“现在汉室倾危,大事未定,不要揪住李严的缺点不放,不如多表扬表扬他。”大局为重,忍了。
这次,为了抵御魏国的三路进攻,诸葛亮再次调李严火速赶往汉中。
李严心中不满,但大敌当前,也不好明显推辞,便派人放出风声,说司马懿曾以高官厚禄诱降,被自己坚决拒绝了。
诸葛亮一点就明,知道这是李严在要好处呢,马上上表迁李严为骠骑将军,又表其子李丰为江州都督,接替李严主持江州防务。
李严这才愿意北上汉中。
诸葛亮命李严以中都护署丞相府事务。
李严改名为李平,隐约表示自己对愿望未达的愤愤不平之意。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