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八月初五,曹叡向东巡行,十九日,到达许昌。
这年的七、八月,天公不作美,大雨不停,连降三十多天,子午谷栈道断绝。
太尉华歆上书说:“陛下英明,带领国家进入了成康之治一样的盛世。希望陛下先专心于国家的文治,至于武力征伐这种事情,以后再去考虑吧。自古国家以民众为基础,民众则以衣食为根本。如果能使中原没有饥饿寒冷之苦,百姓对朝廷感恩戴德,同心同德,那么我们完全可以坐待吴、蜀二贼的矛盾爆发。”
曹叡回答说:“敌人凭借高山大川,太祖和世祖劳苦一世都没平定,朕岂敢自己吹嘘,说一定消灭敌人呢?只是将领们认为,如果不一一进取,二贼不可能自行败亡,因此用兵以窥测敌人的破绽。当年周武王在盟津会盟,认为时机未到,并未出兵伐纣,就是前车之鉴。朕不会忘记历史的鉴戒的。”
盟津会盟发生在受命九年(约前1048年)。
周武王姬发准备讨伐商纣王,邀约各路诸侯在孟津(今河南洛阳市孟津区)举行会盟,商讨出兵事宜。
没想到,诸侯非常给力,大大小小一下来了八百家之多。
诸侯们看到这么多军队汇集,不禁热血沸腾,都觉得是时候出兵讨伐商纣王了。
但周武王却说:“还不行,时机未到。”
于是下令解散,大家回去继续励精图治,抓紧备战,等待时机。
在接下来的两年里,商纣王更加荒淫暴虐,商朝朝廷急剧动荡,出现了很多变故:
贤臣微子屡谏不听,离开了朝廷。
商纣王的叔父比干进谏,被挖了心。
另一个贤臣箕子害怕了,就装疯,纣王把他囚禁起来。
结果,太师、少师等一干众人,带着祭祀的乐器,投奔了周国。
这时,周武王才向全体诸侯宣告,说:“时机成熟,可以讨伐商纣了!”
于是,周武王带领五万大军,再次渡过黄河,在盟津与各路诸侯会师,召开誓师大会。
会上,周武王历数纣王的罪行,发出进军商朝都城朝歌,讨伐商纣王的命令。
经过著名的牧野之战,周武王以少胜多,大败商朝七十万军队。
商纣王兵败,自焚于鹿台,商朝灭亡,周朝建立。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孟津之誓”。
曹叡说起这个典故,算是给华歆一个答复,表明这次军事行动只是试探一下蜀国的虚实,并不是真的要大规模用兵,借以攻占吴国。
毕竟,英明如曹操、曹丕,穷其一生,也没灭了蜀、吴二国啊。
时机还不成熟,时机还不成熟嘛。
少府杨阜跟华歆一样,并不看好这次行动,也上书说:“从前,周文王看到有赤乌出现,这本是种好的征兆,但他却非常忧虑,到了黄昏还顾不上吃饭。周武王伐纣渡黄河时,一条白鱼跃入舟中,这本是吉兆,君臣也都脸色大变。行军时遇到祥瑞的征兆,还那么害怕,面对真正的灾难异象,难道能不战栗吗?如今吴、蜀没有平定,上天屡次降下灾变,陛下应当深自反省,专精应答,侧席而坐,用以昭示德行,对内则崇尚节俭。你看,各路大军刚刚出发,便天降瓢泼大雨,积沙乱石阻塞山路,已经有不少日子了。转运军用物资的劳累,肩挑背负的辛苦,耗费的已经很多,如果后勤供应跟不上,一定事与愿违。《左传》上说:‘见可而进,知难而退,军之善政也。’陡然让大军受困于山谷之间,进退不能,这不是帝王之师的做法啊。周武王见白鱼跳进船里,马上退兵还师,殷商最终还是被灭掉,因为武王知道天意。今年很多地方歉收,百姓饥苦,应该发布告示,减少宫庭中食物和衣服的花销,技巧珍玩之物,统统可以免掉。从前,邵信臣生活在太平时代,还上奏表,要求减省多余的食物。而今军用不足,更应节俭。”
散骑常侍王肃也上书说:“古书记载:‘从千里之外供给粮食,士兵会面有饥色,依靠就近拾柴做饭,军队就会经常吃不饱。’这还是说在平路行军的情况,更遑论深入峻岭,靠开凿山路前进,所费劳力与平地行军相比,一定相差百倍。加之霖雨不断,山道崎岖,又陡又滑,兵众拥挤,施展不开,粮食远在外地,难以跟上,实在是行军的大忌。曹真发兵一个多月了,听说才走到子午谷的半路。士兵们除了行军,还要参与修路,劳累不堪,敌人却以逸待劳,这是兵家所禁忌的。拿古代来说,周武王伐纣,出了关而又退回,近代则有武帝、文帝征伐孙权,到了长江而不渡,这都是所谓的顺天知时,随时变通的先例啊。百姓如果知道圣明的君主因为雨水造成艰难,就体恤而休兵停战,那么以后遇有机会,就会以死投报,所谓乐意冒险,民忘其死也。”
王肃(195年-256年),字子雍,东海郡郯县(今山东临沂市郯城县西南)人,司徒王朗的长子,司马昭的岳父。
王肃出生于会稽郡(治今江苏苏州市),十八岁时,跟从大儒宋忠学习《太玄》,还为《太玄》做过注解。
王肃于黄初(220—226年)年间出仕,初任散骑黄门侍郎,王朗去世后,世袭其兰陵侯爵位,后升任散骑常侍。
九月,曹叡听从大家的劝谏,下诏命曹真等各路大军班师回朝。
诸葛亮派魏延、吴懿西入羌中,在南安郡阳溪(今甘肃天水市武山县西南一带)大破魏后将军费曜、雍州刺史郭淮。
十月十一日,曹叡返回洛阳。
曹叡离开京师期间,由左仆射徐宣总管留守京师之事,曹叡回来后,主事官吏把徐宣批示后的文书呈送给曹叡过目。
曹叡看都不看这些文书,说:“我审阅,与仆射审阅没什么不同。”
十二月,曹叡下诏,将文昭皇后改葬在邺城朝阳陵。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