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历史] 史说三国:二十四 王允刺董(3)

54 0
王允的手下、朋友,以及朝中同情他的官员都十分着急,一起想尽办法,想阻止张让对他的陷害。
大将军何进、太尉袁隗、司徒杨赐联名向汉灵帝上书,替王允求情,请求赦免王允。
他们上奏说:“王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为官尽忠尽诚,宽宏贤能,具有君子的风范和气节。过去晋悼公和先朝孝文皇帝能明辨是非,赦免大臣的罪行,陛下就不能仿效吗?王允临危受命,诛讨逆贼,安抚良民,本应论功行赏,加官进爵,难道要因如此微不足道的小事情,就定他死罪吗?陛下对他如此不公,严厉处罚,恐怕有负众望,百官心中不服啊。”
汉灵帝看了奏章,赦免了王允的死罪,但仍下狱重新定罪。

7.webp.jpg

这年冬天,又逢朝廷大赦。
由于张让从中作梗,王允的名字没有列入赦免名单。
何进、袁隗、杨赐等三公要员继续上书皇帝,要求赦免王允。
直到第二年,王允才被免罪释放。
此时的东汉朝廷已是宦官当政,权势熏天,偶有小怨小忿,就要遭到他们害死。
王允出狱后,虽对张让等人的行径深恶痛绝,但也深知个人力量毕竟有限,要对抗宦官集团,无异于以卵击石,无奈之下,只得改名换姓,离开都城洛阳,辗转于河内、陈留之间,寻机再起。

8.webp.jpg

不久,汉灵帝驾崩,王允得到消息,急忙赶赴洛阳吊丧。
此时,朝廷局势极度混乱,以大将军何进为首的外戚逐步掌控大权,宦官张让等人岌岌可危,面临覆灭的危险。
何进利用各地官吏奔丧的机会,大肆结交和拉拢亲己势力,准备铲除张让等宦官集团。
王允一到洛阳,就被何进紧急召见,告知其锄奸计划。
王允深恶宦官,又感激何进救命之恩,便满口答应,担任从事从郎一职。
后来,形势逆转,何进被杀,王允打算迁任河南尹,暂避风头。
不想,袁绍、袁术等人带兵入宫,张让、段珪等人挟持汉少帝刘辩和陈留王刘协半夜出逃。
形势一日三变,公卿大夫面对如此局势,不知所措,乱作一团。
除了尚书卢植等有限几个大臣,没人敢去护卫少帝。
王允立即派遣一部分士兵,跟随尚书卢植一起,保护少帝,又奉迎汉少帝回宫。

9.webp.jpg

董卓进京,废掉汉少帝,改立刘协为汉献帝,王允被拜为太仆,不久迁任尚书令,初平元年(190年),又替代杨彪担任司徒,兼任尚书令。
王允担当重任,可谓临危受命,对他的胆识和政治能力都是巨大的考验。
此时,黄巾余部仍风起云涌,此起彼伏,宦官集团虽然被连根拔掉,但董卓擅立献帝,以“外戚”身份开始专政,各地豪强割据,趁机发难,大多以讨董为名,实则妄想问鼎中央政权。
皇权不稳,东汉政权危机四伏,国将不国,天下陷入动荡。
面对如此尴尬局势,王允始终牢记儿时的志向,毫不退缩和畏惧,与朝中其他忠臣良将一道,毅然担负起中兴东汉政权的重任,尽力挽救风雨飘摇的江山社稷。
他们第一个要铲除的威胁,就是倒行逆施的董卓。
但是,董卓凶狠残暴,手握重兵,党羽众多,明面对抗,无异螳臂当车,绝无胜算。
董卓进入洛阳朝廷,为了站稳脚跟,扩大势力,极力拉拢朝中有影响的官员。
王允投其所好,表面顺从,让他放松对自己的戒备,暗地里却联络一班朝臣,细心计划,周密布置。
董卓见王允有才有识,对自己也忠心耿耿,毫无二心,便把他当作自己的心腹亲信,从不起丝毫疑心,无论朝政大小,都托付给王允处理。
王允借此机会,亲自主持研究并采取了一些恢复王室权力,发展社会经济的措施。

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微信客服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