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王扶林透露,当年刘备、关羽、张飞、诸葛亮、曹操、孙权、周瑜这七大主演是他们六位导演一起商定的,但凡有哪个导演认为哪个演员不合适,就不能通过。
编剧刘树生在写关羽华容道义释曹操这段戏时,把自己写哭了,关羽这种义气太感动。
孙彦军之前只是深圳一个不知名的小演员,在试镜后立刻被选中,但当听说需要拍两年多时间,孙彦军一开始是拒绝的。不过听了导演说的“人一生难得一个名著”后,孙彦军决定留下。
孙彦军刚进组时,竞争的角色是曹操,但导演王扶林认为孙彦军白皙、英俊、有书卷气,分明是刘备的形象,于是派他去演了刘备。蔡晓晴导演给刘备设计了许多种不同的哭法,特别是哭关羽时,孙彦军自己都哭晕过去了。
为关羽选角时,导演们先从全国数百名有相似度的演员中选出了36人,再做最后的彩妆比试,还是不满意,于是郭达向导演组推荐了陆树铭。陆树铭原本还在外拍戏,因为天降大雨,不得不回家检查门窗,却突然在家门上发现了该剧剧组贴的字条。剧组留言:已经在西安等待,让陆树铭速到酒店。陆树铭赶到剧组,换好衣服和妆容,一照镜子,被自己吓了一跳:“简直跟小人书里的关羽一模一样。”他推开试镜间,冲屋里的人一抱拳,“请恕关某姗姗来迟!”台下的总导演王扶林表面不动声色,心里却长舒了一口气:“关将军到位了!”
拍摄该剧时,陆树铭正处于人生低谷,导演对他说,关羽这个角色对你的重要性可能不亚于你拍20部别的戏。后来陆树铭把关羽演活了。
为了更贴合人物形象,陆树铭在化妆时要化出“丹凤眼”的造型,需要在鬓角处“吊”一下眼角,他对胶水有点过敏,时间久了会起泡。卸妆时要用到酒精,特别疼。
当时剧组要进行马术训练,得学会骑马。一开始陆树铭骑马骑得并不那么好,会从马上摔下来。但他一直学得特别认真。
陆树铭进组后,对照《三国演义》,反复查资料,把剧本中关于关羽的段落、台词都工工整整地手抄了一遍,并贴满宿舍床头、墙上、浴室镜子。每天一进门,陆树铭面对着墙,眯着双眼,摸着下巴默背台词,揣摩关羽的人物感觉。
拍关羽立刀达旦守在门外那场戏时,鲍国安对陆树铭说:“大陆啊,你拿刀这个姿势,能不能把胳膊放下来。我觉得关羽不大可能一宿都架着一把大刀。你的表演是戏剧的感觉,好看但不符合客观真实。你就把胳膊这样放下来,自然地握着刀就可以了。”
拍摄该剧时,陆树铭刚开始大半年都找不到感觉,就是一个躯壳。经过反复练习后,在拍摄一场戏时,陆树铭突然感觉自己把握到了关公的“脉搏”,甚至坐在那儿都让人感觉到头皮发麻,“有一种灵魂出窍的感觉”。
每到关羽出场,陆树铭穿戴整齐迈出来,全场“将士们”就会齐声高呼:“关将军到!”
拍“败走麦城”戏前,漫天飞雪,陆树铭和制片主任在雪地里焚香祝告。想起关公遭际,陆树铭悲壮难抑,泪流满面。一回头,他发现漫山遍野的“士兵”,已经跪在雪中。
1990年冬日的一天,得知要拍《三国演义》,想演张飞的李靖飞便坐着火车到北京电影学院试戏,试张飞的还有好几位,包括《诸葛亮》中的张飞饰演者张辛元、《高山下的花环》靳开来扮演者何伟。李靖飞在试戏时先是表演了“三顾茅庐”片段,但并没有征服导演组,导演组要求他再来一段。李靖飞选择了“古城会”,铺垫了一会后,他开始表演。表演后,李靖飞被要求回家等消息,但走之前总导演王扶林对他说先不要接戏。1991年大年三十晚上,李靖飞接到了剧组打来的长途电话,得知已定下他饰演张飞。
虽然李靖飞外表粗犷,但性格相当内敛,由于性格反差太大,塑造火暴脾气的张飞需要李靖飞长期在镜头前面瞪眼,一连几天下来连连流泪,眼睛生疼。李靖飞为了练习瞪眼,睡觉时还在傻傻地瞪着,都快魔怔了。
因为《三国演义》马上厮杀的剧情很多,不会骑马的李靖飞为了练习骑马吃尽了苦头。夏天拍戏时,他需要用胶水粘胡子,撕下来时撕心裂肺地痛。这些都因为他对角色的热爱忍了下来。
为了饰演张飞,李靖飞看了大量的文献、戏曲资料,带在身边的《三国演义》图书,被他翻烂。“生擒刘岱”“当阳桥前用疑兵计”“智擒严颜”“智取瓦口隘”每一个细节都显示,张飞并不是一个单细胞的莽撞人。而“桃园三结义”“长坂坡”“古城会”等段落,更是展现了张飞柔软细腻的一面。为此,李靖飞甚至自己找到了表演老师求教,如何在勇猛之外,能展示出张飞更多的细节和层次。在众人帮助下,李靖飞逐渐找到了张飞的“魂”。
“刘备入川”一场戏,剧本中没有李靖飞的戏份,领了命令张飞就跟着走就行。李靖飞找到导演说:“我不是想给自己加戏,但我就是觉得,要远行了,他应该去跟二哥告个别,以张飞的性格,他不会允许自己没有任何交代就走。”导演同意了。
在“义释严颜”一集中,制片汪瑞客串一个为了不让张飞饮酒,故意摔碎酒坛,后被张飞痛打以迷惑敌人的小兵。戏中要求李靖飞把汪瑞拎起来,几乎双脚离地,在这场戏开拍前,李靖飞专门向汪瑞表示歉意。
拍戏时,孙彦军和关羽陆树铭,张飞李靖飞一起出去偷玉米吃,被当地村民发现,结果二弟三弟跑得快,只剩下大哥被抓。
“诸葛借风”的戏分拍摄于1994年初的隆冬时节,扮演诸葛亮的唐国强却必须披着单薄的道衣,光脚散发,飘然而行。两天的拍摄结束,他的双脚已经冻得又红又肿了。
《三国演义》在当时是一部耗资巨大的鸿篇巨制,然而,这一剧组全体工作人员,为了把这部家喻户晓的古典文学名著搬上荧屏,历尽了千辛万苦,拿到的却是当年全国影视界最低的酬金。唐国强更是笑称:“我们人人都是二百五(每集片酬只有250元左右)。”为了拍片,许多人一二年没回家。一位新加坡导演曾考察过《三国演义》剧组,他感慨万千地说:“你们真正是在为中华民族拍戏!”
剧中需要大量铠甲,但剧组认为用金属制作加工困难,而且太重,最后采用了在塑料中兑入颜料压成甲片的办法来代替,实拍效果很好。
该剧在服化道方面基本参考了明代以来的传统形象,同时还融入了日本甲胄元素,例如周瑜的铠甲、曹操赤壁之战时穿的铠甲都有日本大铠的既视感,头盔上的“前立”更是浓浓的日甲元素。
1987版《红楼梦》在日本每集卖了1000多美金,后来日本人又来买《三国演义》。制片人任大惠咬牙报价一万多美金,日方竟然连还价都没还。而日方为了引进《三国演义》,光翻译费用一集就达到了一万多美金。
蔡晓晴导演起初打算让洪宇宙试演赵云,但洪宇宙说,“我就是冲着周瑜来的,我不愿意演赵云”。在没演周瑜之前扮演了袁绍。最后在试装时非常成功,所以就成功扮演了周瑜。
关羽的扮演者陆树铭,在十渡拍一场三人骑马过河的戏的时候,被一块大鹅卵石绊住了,结果马过去了,人摔了下来。于是,他每天都要被六个当兵的摁住,用给牲口打针的大针管抽两管淤血,疼得陆树铭直叫。大夫说:“喊什么?你关公刮骨疗毒呢!还在乎这个?”一句话让他有苦难言。
“胡子”是剧组给张飞的扮演者李靖飞起的称号——他的胡子是《三国演义》中的一大特色。在刘、关、张三个人当中,张飞的胡子最有特点,也是三个人中胡子最多的。因此,李靖飞在剧组不但有“胡子”的外号,还有“围脖”的外号。
虽然该剧投资了7900多万元,但是剧组的生活还是很艰苦,为此,演员们都说在《三国演义》剧组是“关了3年牢,吃了3年苦”。他们住的都是4人一个房间,“刘”“关”“张”和“赵云”等4个人挤在一个房间,而曹操的扮演者鲍国安要面对经常变换的新“房客”,而每来一个人,大家都要和鲍国安拉话,搞的他无法入睡和看剧本,为此,鲍国安去找制片主任“理论”。但是制片主任并没有现场解决,两人也有了“小矛盾”。鲍国安还因为一块牛肉和厨师生气,都是因为剧组的条件太差了。为此,管着剧组上千口“柴米油盐”的5个制片主任都被当成了“恶人”。他们给其中3个制片主任编了顺口溜“单(指单雨生)主任不善,郝主任(指郝恒民)不好,尤(指尤世军)主任真牛”。
一开始选定曹操演员的时候没定鲍国安,而是找别的演员,但是那个演员比较有个性,生气了不来试戏,然后剧组就找了鲍国安,后来剧组都特别庆幸,说亏得找了鲍国安。
魏宗万不会骑马,但是骑马戏依然没有用替身,他跑到马后面拍马屁股,马舒服了就让他骑。同时他最羡慕唐国强,因为两人的对手戏,唐国强演诸葛亮老是坐车上,太舒服了。而且司马懿的坐骑也是“赤兔”,因为他和陆树铭用的同一匹马,不过因为陆树铭太重,把马背都压弯了。
饰演孙权的吴晓东是王扶林导演的老部下了,开始在《三国演义》剧组里当副导演。导演看他鼻梁较高,就让他粘上胡子试了一下孙权的妆,结果很有“碧眼儿”的风采,就定了他。
濮存昕为了演出契诃夫的戏剧《海鸥》而放弃《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转而饰演孙策。
饰演诸葛亮的唐国强本来是演周瑜的,后来因为要求诸葛亮比刘备、关羽年轻,而原来准备演诸葛亮的李法曾老师比他们都大,于是导演就把演诸葛亮的机会给了唐国强。诸葛亮这个角色对唐国强是个巨大的挑战,曾经也遭受过质疑。他和导演还一起沿着街亭,五丈原这些地方走,聊戏聊人生。
陈红是1991年夏季排练话剧《关汉卿》时被该剧剧组选定饰演貂蝉的。蔡晓晴导演对陈红的要求是既要符合当代审美观,又要与1700年前的审美观相符。陈红为了演好貂蝉,先是办了王府饭店的健身卡,以每天5小时的大运动量使自己由60公斤减至51公斤。而后将罗贯中的小说《三国演义》读了五遍,并学习了汉代的歌舞。正式拍摄时,貂蝉跳的舞蹈大多数是陈红自己跳的。
有一场士兵攻城的戏,有个士兵从高处掉下来,观众以为是剧情安排,其实那是一起意外事故,当时梯子裂了。
名称 | 演唱/演奏 | 出现集数 | 备注 |
---|---|---|---|
《滚滚长江东逝水》 | 杨洪基/吕继宏(日本发行版) | 片头曲 | 片头主题歌,兼第84集片尾曲 |
《历史的天空》 | 毛阿敏 | 片尾曲 | 片尾主题歌 |
《这一拜》 | 刘欢 | 1、19* | 桃园三结义和古城相会插曲,刘关张主题 |
《烈火雄风》 | 吕继宏 | 3 | 董卓霸京师插曲,赤兔马之歌,吕布主题 |
《貂蝉已随清风去》 | 万山红、黑鸭子 | 7* | 凤仪亭插曲,貂蝉主题 |
《淯水吟》 | 毛阿敏 | 11、12 | 宛城之战和白门楼(上)插曲,邹氏主题 |
《南阳有隐居》 | 农夫 | 26 | 回马荐诸葛插曲 |
《有为歌/卧龙吟》 | 戴建明、黑鸭子 | 27 | 三顾茅庐插曲,诸葛亮主题 |
《民得平安天下安》 | 崔京浩 | 29 | 携民渡江插曲,刘备主题 |
《当阳常志此心丹》 | 崔京浩 | 30 | 舌战群儒插曲,赵云主题 |
《丈夫歌》 | 吕继宏 | 33 | 群英会插曲,周瑜主题 |
《短歌行》 | 杨洪基 | 37 | 横槊赋诗插曲,曹操主题 |
《子夜四时歌》 | 女声吴语合唱 | 43 | 甘露寺插曲,刘备娶亲主题 |
《江上行》 | 崔京浩 | 53 | 单刀赴会插曲,关羽主题 |
《七步诗》 | 刘欢 | 61 | 曹丕篡汉插曲,曹丕、曹植主题 |
《哭诸葛》 | 刘欢 | 77 | 秋风五丈原插曲,诸葛亮挽歌 |
《豹头环眼好兄弟》 | 尹相杰 | - | 张飞主题,因故未在剧中出现 |
《北伐捐躯》 (王宪作曲) | 中国广播民族乐团 | - | 由剧中配乐重编的乐曲,或是姜维主题 |
该剧片头曲唱至“白发渔樵江渚上”时,“樵”(qiao)字被错唱作“焦”(jiao)。
该剧第三集谋士李儒宣读董卓策文,庄严地把“否德既彰”中的“否”(pi)音错念成fou音。
该剧第六集吕布见貂蝉,夸对方为“慧外秀中”(应为秀外慧中)。
该剧第九集孙策等太史慈“日中”归降,插剑观日影,那宝剑日影“日中”时果然缩成一点,但是只有北回归线的北纬23°26′才可能出现太阳直射,北纬30°40′的安徽泾县不可能出现。
该剧第十集韩胤被袁术派出向吕布求婚,说出“月老”一词,但是“月老”始见于三国之后五百年的唐朝李复言所著的《续幽怪录》 。
该剧“舌战群儒”这段戏中,诸葛亮奚落虞翻时提到虞翻当年劝王朗投降孙策云云,实不应该。因为三国时代等级制已较为严格,当着东吴众臣面,直呼其主之名,不符合宾主礼节。
刘备集团始终以“光复汉室”为政治口号,以“汉”的国号标榜自己是汉王朝的合法继承者。魏、吴两方为抵消这种政治压力才称其为“蜀”。但是该剧中刘备集团却打出“蜀”字旗,不符合历史。
电视剧《红楼梦》拍摄完成后,中央电视台下一步的计划就是将名著《三国演义》也搬上荧屏。1987年年中,电视工作者戴临风、阮若琳,历史学家刘世德、冯其庸,评书《三国演义》的监制袁枫和《红楼梦》的制片人任大惠召开了一个会议,定下了拍摄电视剧《三国演义》的方案。但不久传出了福建电视台、电影艺术家孙道临、乃至日本影视界都预备拍“三国”的消息,央视于是中止了拍摄计划。由于种种原因,各家的拍摄工作都未能如期展开,央视重新启动了拍摄三国的计划。
1989年7月,王扶林被任命为电视剧《三国演义》的总导演。1990年6月,“三国”领导小组成立。8月,剧本创作会议召开,编剧组成立。剧组达成共识:充分尊重原作《三国演义》,同时参考《三国志》中有价值的史料,把120回的章回小说改编成84集的电视剧,大的框架由群雄逐鹿、赤壁鏖战、三足鼎立、南征北战、三分归一五部分组成。截至1990年12月15日前,累计完成文学剧本中的76集,不久初稿全部完成。领导小组专门组织了一个剧本讨论小组,对剧本进行反复讨论,剧本经过数次易稿,最后定稿红皮书时,是1991年12月30日。实际上,《三国演义》的编剧们是和主创人员同时进驻,同时工作,修改剧本也和开机拍摄交叉进行。
1990年8月中旬到10月初,演员遴选李法曾和顾凤莉走访了北影、八一厂、北京人艺、青艺、儿艺、总政、空政等单位,确定了第一批候选演员78人;导演组又陆续选看了各地送来的演员录像资料,并派出三位副导演分赴各地物色演员。遴选演员工作进行了将近10个月,于1991年5月底结束。角色基本确定后,剧组于1991年7月在北京举办了演员学习班,有6位专家分别为演员授课,内容包括三国的时代背景、汉代礼仪、汉代风俗、古代战争与阵法、古典名著的改编等。学习班中,总导演王扶林谈了导演总体构思,他提出电视剧的改编宗旨是:在大关节上,基本符合原著《三国演义》;根据电视剧的需要,进行一些必要的艺术加工;尊重原著“拥刘反曹”的思想倾向,突出“提倡仁政,反对暴政”的价值观;赞美三国英雄们的忠义精神。
央视《三国演义》首次实行“总导演制”,任命王扶林担任总导演,相当于战役的总指挥,带领五位有作品、水平高的分集导演同时拍摄。王扶林便拿《三国演义》开篇的两句话作为指导准则,“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合”,即所有导演一起研究剧本、定演员、定服装。当时所有导演、编剧、摄像、美工、制片全部要提前参与剧本讨论,听取三国专家的意见和指导。84集的剧本讨论了10个月。而“分”,则是分集导演自己拍各自的部分,初剪完再统一交给王扶林。据悉最终提交上的镜头近十万个。在长达半年多的时间里,王扶林几乎一天到晚都埋头在剪辑室,对每一个镜头反复看、反复剪;若遇到不满意的镜头,王扶林便毫不犹豫地召集队伍重新补拍。全剧于1991年3月正式开拍,经过近三年的拍摄,到1994年1月拍摄完毕,1994年10月正式首播。
该剧总投资1.7亿元人民币,近1亿元用于建造拍摄基地,7000万元则直接投入拍摄。剧组在涿州搭建了当时中国最大的两个摄影棚,每个棚的面积为1200平方米,两棚共耗资约4000万元;无锡的“三国城”和同期为电视剧《唐明皇》而建的“唐城”共耗资约2000万元;涿州的“汉城墙”“街道”“铜雀台”约耗资3000万元;服装1000余种、3万多套,耗资约500万元;道具近7万余件,耗资约700万元;共耗资1亿多元。涿州和无锡的两大影视基地此后仍在为各影视剧组服务。
剧组动用了规模空前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仅动用群众演员一项就达到了40余万人次。其中,1992年6月拍摄的“官渡之战”,便动用了解放军一个师的兵力,耗资40万元左右;拍摄“火烧赤壁”时,剧组动用了9台摄像机和1架直升机,分别从水、陆、空三个方向同时拍摄,动用船只72艘,大火烧掉50多车木柴,20多吨汽、柴油,并请来3000多名群众演员参与拍摄。拍摄期间,五个剧组还曾辗转包括河北、内蒙古、四川、宁夏、甘肃、青海、西藏、江苏、湖北、云南等在内的十余个省、市、自治区取景。
1994年,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在中国大陆播出,随后日本、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韩国、印度尼西亚、中国香港地区、中国台湾地区等国家和地区也相继全部或部分播出。许多海外人士在肯定此剧的同时,建议中国电视工作者对其予以精编后打入国际市场。从1995年8月开始,中央电视台组建了由电视剧的主创人员组成的创作集体,将84集电视剧重编为每集90分钟、共19集的《三国演义(精编版)》。保留《三国演义》原著中名段名篇,突出主要人物和事件,从桃园三结义始,至诸葛亮北伐中原病逝五丈原止。删节部分以旁白的方式贯穿,并在各集开头增加吴晓东的串讲,以便不太熟悉中国文化的西方人了解故事。
获奖时间 | 奖项 |
---|---|
1995年 | 第15届中国电视剧飞天奖长篇电视剧一等奖 |
第15届中国电视剧飞天奖优秀男主角奖(鲍国安饰曹操) | |
第15届中国电视剧飞天奖优秀男主角提名(唐国强饰诸葛亮) | |
第15届中国电视剧飞天奖优秀美工奖 | |
第13届大众电视金鹰奖(中国电视金鹰奖)最佳长篇电视连续剧奖 | |
第13届大众电视金鹰奖(中国电视金鹰奖)最佳男主角奖(鲍国安饰曹操) | |
第四届“五个一工程”奖优秀电视剧作品 | |
2008年 | 《国剧盛典·回响30年》30年最具影响力电视剧 |
2019年 | 1978卓越大奖建国70周年全国十佳电视剧提名 |
尊重原著 主题鲜明
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在尊重原著的基础上去芜取菁、删繁就简,成功地展现了原著的精髓和三国时代的历史风貌。原著中脍炙人口的段落以及为人们所熟知的故事情节,都在剧中或以磅礴的气势、恢宏的场景,或以抒情的意境、生动的细节,让观众随着故事情节的推进而赞叹、感慨、惋惜、落泪;随着人物命运的演变及悲剧的结局而领悟人生的哲理。(周金华评)
电视剧的导演牢牢把握住原著“拥刘反曹”的基本思想倾向,保留原著固有的人民性的思想精髓,从多方面开掘剧作的意蕴。此外,对三国时期历史的评述,对三国时代精神的再现,还是对统治者和黑暗社会的揭露,对人民疾苦的同情,对明君贤相、国家和平统一的渴望,在电视剧中都得到了鲜明的体现。(张宗伟评)
表演精湛 人物生动
电视剧《三国演义》在人物的塑造方面卓有成就,不仅各类人物立场分明、爱憎清楚,而且主要角色都个性生动、色彩鲜明。(电影网评) [1]电视剧成功塑造了一系列鲜活的人物形象:曹操、刘备、孙权、诸葛亮、关羽、张飞、周瑜、黄忠、赵云、姜维等。原著作者把一些人物神化、夸张,甚至笼罩上封建迷信的色彩,电视剧则把他们还原为人,使他们既是超群的英雄,又有常人的喜怒哀乐,再加上演员精彩的创造,使剧中的主要人物更加真实可信,栩栩如生。(周金华评)
艺术成就高历史感强
电视剧《三国演义》制作的精良,构思的独特,剧中极具渗透力的文化气息以及那份似乎是浑然天成的大气磅礴,使人叹为观止。(电影网评)
编导从全剧的把握、人物的塑造、舞美设计、音乐、歌词的创作以及历史氛围的营造,都追求一种豪放、雄健、古拙、悲壮的艺术风格,这种美学风格,与东汉、三国时代的美学风貌是相一致的。《三国演义》电视剧恰当地体现了这一美学风貌。对白采用原著中较为浅显的文言,保留了原著对话语言的精炼、生动、传神,也与全剧的艺术风格相和谐。音乐风格古朴、典雅、凝重,与全剧的风格浑然一体。歌词蕴藉、典雅,有汉魏乐府五言诗的风韵和人生哲理的况味。(周金华评)
美术、服装、化妆造型、灯光、道具,一直到总剪辑,都在原著的“电视化”方面作出了极大的努力。历史氛围的营造,还有场景的设计,都增添了历史的厚重感。(曾庆瑞评)
战争戏不尽如人意
对于千军万马的交战,编导注意了阵势的布置与变化、指挥联络的方式等等,对几大战役的决战场面拍得很有气势;也有不少交战场面流于一般,缺乏特点,甚至显得马虎;至于许多交战场面只有将领的厮杀,众多士兵却只是摇旗呐喊,不合古代战争的实际,则是因为受制于小说原著而不得已。总的来说,战争场面既有超越小说之处,也有未能充分传达小说韵味之处。(沈伯俊评)
马上交战的场面可谓比比皆是,然而真正打得精彩的并不多见。相对而言,第52集“夺占西川”中张飞与马超的激战,倒是比较真实、紧张、好看的。可惜多数马上开打的设计显得招式呆板,节奏缓慢,激发不起人们的观赏激情。(钟艺兵评)
部分情节改编不足
改编者的辛勤努力,使剧情曲折合理、摇曳多姿,人物形象血肉丰满、富于情致,艺术感染力超越了小说而获得较大成功。但也有一些地方,改编者只是用电视语言简单地演绎小说情节,就显得比较单薄,感染力不强。(沈伯俊评)
在风格上过分强调“写实”,使得剧作对原著空灵、浪漫的传奇风格表现不大充分,比如三英战吕布、温酒斩华雄、过五关斩六将等,就不如原著传神。(张宗伟评)
演员更换过于频繁
电视剧中有些人物甚至是重要人物,几次更换演员,影响观众的情绪。赵云是蜀汉五虎上将之一,电视剧中却用了三位演员扮演,第二位演员比第一位演员更年轻,观众看了经常怀疑这是不是赵云。东吴鲁肃本是忠厚长者,第一位演员演得很成功,不料也更换了,观众很难将两个鲁肃联系在一起。还有魏延、姜维等角色,也是如此。后来的演员未必不如前者,但一经更换,观众对角色的印象就会模糊了。(邓楚栋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