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晚期始建作为墓前构筑物,宋代对右阙进行过修复,明代对左阙实施加固改造。2001年7月17日经国务院批准,丁房阙与无铭阙作为组合文物被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9年随白公祠古建筑群被纳入重庆市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整体保护体系。
丁房阙由东西双阙构成,两阙相距2.46米:
左阙为子母阙结构,通高6.26米,由阙基、阙身、腰檐、阙楼、阙顶等11块石构件组成,阙身刻有明万历年间"巴国忠贞祠铭"铭文
右阙为单体阙,通高5.55米,现存地面以上部分由9块石构件叠砌,腰檐与阙顶未雕刻细部花纹
两阙均采用重檐庑殿顶形制,阙顶雕刻瓦垄、椽子等仿木结构细节,阙身浮雕青龙、白虎等神兽图案及人物车马纹饰。
2003年因三峡工程蓄水影响实施整体迁建:
原址位于长江水位线以下,经文物专家论证后采取解体搬迁方案
新址选定于白公祠景区东侧,与关帝庙、太保祠等形成集中展示区
迁移后保护范围东至白公祠围墙内太保祠以东15米,西至关帝庙以西6米,面积约3200平方米
搬迁过程中采用三维扫描技术记录构件原始数据,复原时使用传统糯米灰浆粘接工艺。
作为峡江地区现存四座汉阙之一,其价值体现在:
双阙组合形制为研究汉代等级制度提供实证,墓主身份推测为两千石以上官吏
左阙子母阙结构反映出汉代阙制演变过程,右阙单体形制保存早期阙式特征
仿木构石雕工艺印证"阙者,门观也"的文献记载,腰檐斗拱比例具有巴蜀地域特色
现存白公祠景区内与忠州博物馆形成联动展示体系,2022年纳入"长江国家文化公园(重庆段)"重点文物展示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