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荀彧攸贾诩传
荀彧字文若,是颍川郡颍阴县人。他的祖父荀淑,字季和,曾是郎陵县的县令。在汉顺帝、桓帝时期就很有名望。他有八个儿子,号称“八龙”。荀彧的父亲荀绲,担任过济南国相。叔父荀爽,担任过司空。
荀彧年少的时候,南阳的何颙就认为他是个奇才,评价说:“荀彧是辅佐帝王的人才啊。”永汉元年(189),荀彧被推举为 ...
-
诸夏侯曹传
夏侯惇字元让,沛国谯郡人,是夏侯婴的后代。十四岁的时候就从师学习,有一个人侮辱他的老师,夏侯惇就把那人杀了,从此以后就以刚烈的气性为人所知。曹操刚起兵的时候,夏侯惇是他的副将,跟随曹操四处征讨。等到曹操兼任奋武将军的时候,就任命夏侯惇为司马,让他率部驻守在白马,不久又提升他为折冲校尉,兼任东郡太 ...
-
新人帖
二公孙陶四张传
公孙瓒字伯珪,辽西令支人也。为郡门下书佐。有姿仪,大音声,侯太守器之,以女妻焉,遣诣涿郡卢植读经。后复为郡吏。刘太守坐事徵诣廷尉,瓒为御车,身执徒养。及刘徙日南,瓒具米肉,於北芒上祭先人,举觞祝曰:“昔为人子,今为人臣,当诣日南。日南瘴气,或恐不还,与先人辞於此。”再拜慷慨而起,时见者莫不歔欷。 ...
-
吕布张邈臧洪传
吕布,字奉先,是五原郡九原人。他凭借骁勇善战在并州任职。刺史丁原此时担任骑都尉,驻守河内,任命吕布为主簿,对他非常器重,以礼相待。灵帝驾崩后,丁原率军到洛阳,和何进策划杀掉朝中的宦官,这时候被任命为执金吾。但计划失败,何进被杀,董卓又在这时候来到洛阳,想要挑起祸乱,杀掉丁原,然后收编丁原的部队。 ...
-
董二袁刘传
董卓字仲颖,是甘肃临洮人。年少时就喜好游侠,曾经到西北 少数民族羌族生活的地区游历,与很多当地豪杰首领结交。后来游历结束,回到家乡务农,那些曾和他交好的豪杰首领有过来看望他的,董卓都会邀请他们一起回家,还将自己耕地的牛杀掉来招待客人。那些人被董卓的豪爽义气感动,等到回去之后,收集了牛马羊等各类牲 ...
-
后妃传
《易经》中说:“男子守着正道处理外务,女子守着正道处理家事,男女都守着正道,这是天地间的大道理。”古代贤明圣德的君主,没有不明确制定后妃的礼仪制度的,顺应天地间的道德秩序。所以尧帝的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嫁给虞舜为妃,使舜的事业兴隆昌盛;太任、太姒两位女子嫁给姬氏,周王朝此得以兴盛。由此可见,一个国 ...
-
新人帖
少帝纪
齐王纪,齐王名芳,字兰卿。明帝无子,抚养了齐王芳和秦王询;这是宫中的密辛,没有人知道事件的完整缘由。明帝青龙二年(234),被封为齐王。景初三年(239)正月初一,明帝病重,齐王被册立为皇太子。这天明帝就去世了,曹芳即位,下令大赦天下,尊皇后为皇太后,大将军曹爽和太尉司马懿辅佐朝政。少帝下诏说:“我年龄尚 ...
-
明帝纪
明皇帝名叡,字元仲,是文帝曹丕册封的太子。他小的时候太祖就很喜爱他,经常让他伴随在左右参与各种事务。十五岁时被封为武德侯,文帝黄初二年(221),被封为齐公,第二年又封为平原王。但由于生母甄皇后被文帝赐死,所以没有被立为太子。黄初七年(226)五月十六日,文帝病情渐重,才被正式立为太子。第二天文帝驾崩,叡 ...
-
文帝纪
魏文帝名丕,字子桓,魏武帝曹操的太子。汉灵帝中平四年(公元187),在谯县出生。建安十六年(公元211),被封为五官中郎将、副丞相。建安二十二年(217),被立为魏国太子,太祖去世后,他继位丞相、魏王。尊魏王后为王太后。把建安二十五年改为延康元年。
延康元年(220)二月十六日,魏王封大中大夫贾诩为太尉,御使大 ...
-
武帝纪
太祖武皇帝,沛国谯县人,姓曹名操,字孟德,是西汉相国曹参的后代。东汉桓帝在位时,曹腾担任中常侍大长秋,被封为费亭侯。他的养子名曹嵩,继承了他的封爵,曾官至太尉,但没有人知道他是从谁家过继来的。曹嵩生下了太祖。
太祖年少时就机灵能干,遇事会随机应变,但放浪形骸,意气用事,不注意德行和学业的修养 ...
-
汤誓
伊尹辅佐商汤讨伐夏桀,队伍开拔到山西永济一带,于是与夏桀在鸣条之野展开大战。战前作动员令,即为《汤誓》。
王说:“来吧!诸位,都听我说。不是我小子敢行作乱!是因为夏朝犯下许多罪行,上天命令我去讨伐它。现在你们当中肯定有人会说:‘我们的君王不怜悯我们众人,荒废我们的农事,怎么还能去纠正他人呢? ...
-
胤征
夏朝时,掌管日月运行的羲和的后代沉湎于淫乱,胤前往征讨,在大战之前作了《胤征》来鼓舞士气。
仲康开始登上王位统治四海时,命令胤侯为大司马掌管六军。羲氏与和氏放弃他的职守,回到自己的封地嗜酒荒乱。胤侯接受王命,去征伐羲和。胤侯告戒军众说:“啊!众位官长。圣人有谟有训,清楚明白的指明了定国安邦的 ...
-
五子之歌
康的国家被灭了,他的兄弟五人流浪到洛汭,在该处作了《五子之歌》。
太康虽然处在尊位却不理朝事,又贪图安逸享乐,丧失天子应该具备的德行,所以众民都怀着二心;面对这样的情形,他竟还不悔改,仍然沉迷玩乐,到洛水的南面打猎,百天还不回来。有穷国的君主羿,趁着百姓对太康的不满,在河北抵御太康,不让他回 ...
-
甘誓
启与有扈氏将在甘这个地方进行大战,启作了一篇誓辞叫做《甘誓》。
将在甘地大战,于是召见了六军的将领。
王说:“啊!六军的将士们,我发布誓词告诫你们:“有扈氏蔑视五行,冒天下之大不韪,遗弃天、地、人三者正道。因此,上帝要灭他们的享国大命。现在我奉上帝命行使对他的惩罚。战车左边的将士如不善于 ...
-
禹贡
禹分别土地的疆界,行走高山砍削树木作为路标,以高山大河奠定界域。
冀州:从壶口开始施工后,就治理梁山和它的支脉。太原治理好了以后,又治理到太岳山的南面。覃怀一带的治理取得了成效,又到了横流入河的漳水。这州的土是白壤,赋税是第一等,也夹杂着第二等,这里的田地是第五等。恒水、卫水已经顺着河道而流 ...
-
益稷
舜帝说:“来吧,禹!你也发表你的意见吧。”禹拜谢说:“啊!君王,我该说什么呢?我只想每天认真的做事。”皋陶说:“啊!究竟怎么样呢?”禹说:“大水弥漫接天,浩浩荡荡地包围了山顶,漫没了丘陵,老百姓沉没陷落在洪水里。我乘坐四种运载工具,沿着山路砍削树木作为路标,同伯益一起把新杀的鸟兽肉送给百姓们。我 ...
-
皋陶谟
相传,皋陶和禹曾在舜帝面前讨论国家政事。皋陶说:“诚信地遵循尧帝的德行,君主就能做到决策英明,群臣也可以同心同德。”禹曰:“是啊!但是是怎么做到的呢?”皋陶说:“啊!要谨慎其身,坚持不懈地努力提升自身的修养。要使近亲宽厚顺从,使贤人勉力辅佐,由近及远,完全在于从这里做起。”禹听了这番精当的言论, ...
-
大禹谟
皋陶陈述他的谋略,禹陈述他的功绩,舜帝很重视他们的言论。史官根据他们的议论写作了《大禹谟》、《皋陶谟》和《益稷》。
传说:若考古时候的大禹,又名文命,他的功德广布到了四海。他曾经接受帝舜的征询,发表自己的见解道:“为君的能知道为君的艰难,为臣的能知道为臣的艰难,那么,政事就能治理好,人民也就 ...
-
舜典
虞舜出身微寒。尧听说他智慧豁达,明辨事理,想让他承继大位,用很多难题对他进行考验。作了《舜典》记录这些情况。
考察古代的历史,帝舜名叫重华,圣明与帝尧相合。他智慧深邃,温和谦逊的美德充满天地之间,他潜心加强自身道德修养,朝堂上的官员都听说过他,于是他被授予官职。舜真诚善意地履行父义、母慈、兄 ...
-
尧典
从前唐尧称帝的时候,耳聪目明,治理天下有计谋,他的光辉充满天下。在他即将逊位,禅让给虞舜的时候,作了《尧典》。
评价万古帝尧,帝尧名字叫做放勋,他恭敬节俭,明察是非,善理天下,道德纯备,温和宽容。他忠实不懈,又能让贤,光辉普照四方,思虑至于天地。他能发扬大德,使家族亲密和睦。家族和睦以后,又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