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不同意见——关于“中国大历史”一书
这段时间看了比较多的书,也写了一些评论,大体上还是从著作中汲取营养,但是对于这本书,却始终抱着十分怀疑的态度。本以为自己的学识浅陋,不敢唐突前辈,但觉得确实是自己心中的真实想法,就算错了也没有什么关系,所以才敢下笔,也希望能够得到一些批评的意见。首先说明我比较喜欢“万历十五年”,对“放宽历史的视界” ...
-
历史中不能实现的数目字管理及悲哀的宿命论
黄先生的书初读来如醍醐灌顶,眼前一亮,貌似中国的历史如舞台上的戏剧在眼前一幕幕划过。可心中总有股郁气似要破胸而出,为何?原来历史上的各色人物和普罗大众真的就像京剧里的角儿,你唱念做打的再好,那也是按本子一幕一幕来;你本子(或史实)再荡气回肠,我观众还是会说关二爷你不该走麦城呀,曹公你不该铁索船呀!
...
-
新人帖
制度与智慧的制衡
我常听别人说自己小学的时候学习特别好,或者初中的时候学习特好,或者大一的时候学习特好等等之类。我发现这样的人有一个共性,就是他们的内心其实觉得自己学习还是好的,只是不认真学习了,如果一旦认真起来,还是学习好的不行。这样的人还有另一个共性,就是现在的他们以及未来的他们学习也不会变的跟以前一样好了。我现 ...
-
新人帖
“结论”的失实——对港版《中国近代史》的商榷
美国加州大学圣芭芭拉分校的华裔教授徐中约1970年问世的英文版《中国近代史》名声斐然颇受好评,次年就获得美国加州颁发的“共和奖”(Commonwealth Price)。
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2年出版了《中国近代史》(第六版)的中文版。多年来不间断地修订,既表明作者的一丝不苟精益求精,也表明研究中国近代历史之艰难和不易。 ...
-
新人帖
著名史学家茅家琦:以人道和理性为指导治史
茅家琦先生是我一向敬重的著名历史学家。作为一个一心向学的独立学者,茅先生无所依傍,将自己的一生献给了史学,年近九旬,仍笔耕不辍。2012年他出版了《桑榆读书笔记——认识论、人生论与中国近代史》,集中了他对大历史的思考,反映了他的历史观。作为晚辈,我只能谈谈自己的些许体会,向茅先生致敬。
智者的历 ...
-
少年曹操:乱世英雄的成长之路
受《三国演义》的影响,曹操在人们心中的形象不及诸葛亮、刘备、关羽等人。日本历史学者堀敏一认为,曹操取得的成就,三国时代没有人能与之匹敌,他可以说是从汉到魏晋南北朝这一转换期的乱世英雄。堀敏一认为,在东汉末年前途未明的混乱中,曹操应对当时变幻莫测的形势,一步步地开拓道路,如果没有曹操,就无法开启魏晋南 ...
-
离乱中原
金朝的最后一个都城,蔡州,被窝阔台的蒙古大军团团围困。围城一个多月后,城内居民粮储渐渐耗尽,万余名饥民聚集到尚书省前请愿,要求出城觅食,未获答复之后他们在内城游街大呼。金哀宗闻知,命令每天放一千名饥民出城……饥馑之下,城内开始吃人,僻静街巷中潜伏着结伙作恶之辈,专门伏击行人、勒死分食,甚至拿到市场出 ...
-
兵困一隅:大历史环境下,转瞬即逝的强大与衰亡
-
历史的轮回
似乎是深受金庸的《射雕英雄传》影响,生活在当世的我们,对历史上的金国存在颇多偏见,始终是将金国当做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内心存在敌视,自身的意识形态是支持南宋的。在读罢周思成这本《隳三都》之后,令人一改对金朝的过往认知,首次意识到金朝也是中华历史的重要部分。本书主要讲述了公元1211年蒙金初次大规模战争到公 ...
-
读史思今,一部蒙古灭金围城史,写尽人间悲剧
-
《拜月亭》與關漢卿筆下的金中都失陷
元代大剧作家关汉卿写过一部杂剧:《拜月亭》。
故事是这样的:兵部尚书王镇之女瑞兰,在和母亲前往南京汴梁的途中失散。混乱中,瑞兰听有人叫她的名字,上前一看,是个秀才。秀才名叫蒋世隆,正在寻找失散的妹妹,他妹妹名叫瑞莲。瑞兰误以为是叫自己,和蒋世隆走到了一起。瑞兰孤身一人,兵荒马乱,不得已与世隆结伴同 ...
-
精华
《隳三都》与历史转折点书写的新样态
最近,历史学者周思成出版了《隳三都:蒙古灭金围城史》一书。作为近年在历史写作领域成果颇多的学者,此前他出版的《大汗之怒:元朝征伐日本小史》《规训、惩罚与征服:蒙元帝国的军事礼仪与军事法》,都是国内蒙元史研究中备受关注的作品。通过国内外多重文献获取写作资料,并借助现场感浓郁的叙事笔法来还原13世纪的蒙元 ...
-
金末抗击蒙古:最代表东方儒家气节的古希腊式悲剧
“国君死社稷,大夫死众,士死制。” —— 《礼记·曲礼》
北京大学历史系博士周思成的《隳三都》以中国历史研究里的冷门方向“围城”、通俗深入浅出的文笔描绘了金末抵抗蒙古入侵的历史(1211—1234)。因为是“围城”,对蒙金战史的取舍,也只能局限于三都(中都、南京、蔡州)以及周边地区的围城军事对抗,一些同时 ...
-
视角独特的研究成果
半日读完。的确好书。
作者很敏锐的意识到了“金以儒亡”,“汉化之风”对武德充沛的草原民族就是死亡之风的道理。并认为金军铁浮屠与西欧全甲骑士有类似之处。
但遗憾的是,作者并没有深入解答金军为何在“汉化”后沦为“菜人”,具装骑兵再无法重建。一般人看来,游牧民族定居后应当装备质量提升。
个人认为,结合最新 ...
-
儒家、帝国与意识形态理想性的当下危机
该书文辞晓畅,在把故事讲好的同时,也参考了很多最新的学术成果,理论层面也有可观者,是很出色的历史非虚构写作。作为汉史的门外汉,个人看完有几点理论上的所得暂且罗列如下。1、 作者尝试进一步捋清儒家思想与帝国的关系,所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并不是由汉武帝和董仲舒的君臣组合推动的,其时刘彻的确把原来“以黄 ...
-
精华
儒家“理想国”的破灭
-
精华
哪有什么穿越者,只是一位失控的权谋大师罢了
王莽在历史上的评价并不高,什么篡位者、乱臣贼子之类的,都是后世的史家给加上去的,目的是警告后来的权臣,以下克上或者谋朝篡位都是没有好下场的。这种“主流”评价没有湮灭王莽的个人形象,汉书、后汉书对其记载还是比较详细的,仔细阅读阅读,就能勾勒出一个完整的王莽形象,这也引起了很大的争议:王莽似乎是一名信奉 ...
-
假如我们穿越2000年,回到西汉末年做王莽......
王莽并不是穿越者,他只是一个践行上古儒家理想到近乎偏执的、缺少基层施政经验的权臣。他的个性如同他所生活的年代一样,复杂多变、神秘莫测。假如我们带着当代的知识回到2000年前的西汉末年,重新做一回王莽,我们真的能比他好多少么?可能要先从了解王莽、以及他身处的时代开始,最后再看看我们哪些能做、哪些不能做
后 ...
-
王莽:我穿越不如你穿越,那么简单
不久前,“历史上谁最像穿越者”的话题冲上了微博热搜,经过一轮比拼,王莽从一大波“历史穿越者”中脱颖而出。68岁大婚染发、考古发掘的青铜游标卡尺、禁止贩卖奴婢、废除土地私有制……这些为数不多的文献和考古资料呈现的事实,似乎都是强有力的佐证。
上图是王莽时期发明的“游标卡尺”;下图是现代的游标卡尺
...
-
王莽谦恭未篡时,一生真伪复谁知?
如果要评选最神秘的历史人物的话,王莽大概可以拥有姓名。围绕在王莽身上的标签实在太多了:圣王、政治家、改革家;骗子、伪君子、篡位者;穿越者,早期社会主义者、空想社会主义者;……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许多人都在讨论他,但没人可以准确地给他盖棺定论,《祥瑞:王莽和他的时代》也是如此。作者张向荣在本书后记中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