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陶谦病重,眼看不治,于是对别驾糜竺说:“只有刘备,才能保护本州的安全。我死之后,你就迎接他接管徐州。”
糜竺(一作麋竺,?-220年),字子仲,东海郡朐县(今江苏连云港西南)人。
麋竺雍容大方,敦厚文雅,擅骑射,本是徐州富商,祖上世代经营垦殖,养有仆人、门客近万人,陶谦任徐州牧时辟为别驾从事。
陶谦去世后,糜竺遵从他的遗命,率领徐州官民到小沛迎接刘备。
天下掉馅饼,本是好事,可刘备也深知以自己的实力,接过来也保不住,不敢担此重任,转而推荐袁术,说:“袁术近在寿春,可以把徐州交给他。”
陈登不同意,说:“袁术骄奢横暴,不是能治理乱世的君主。如今,我们打算为你集结起十万大军,上可辅佐君王,拯救百姓,下可割据一方,保守疆土。如果你不答应我们的请求,我们也不敢听从你的建议。”
北海国相孔融也力挺刘备,不愿袁术入主徐州。
他劝刘备说:“袁术不过是坟中枯骨,不值一提。他可不是一心为国的人,有今天这个气候,不过是依仗祖上遗留下的威望而已,完全不在考虑之列。请你入主徐州,是百姓选择贤能主公的结果。这种上天赐予的机会,一旦拒绝,后悔就来不及了。”
刘备这才接受了他们的请求,兼任徐州牧。
孔融这么支持刘备,自有其原因。
孔融(153年-208年),字文举,鲁国(今山东曲阜)人,为孔子的二十世孙。
孔融的七世祖孔霸,是西汉元帝刘奭的老师,官至侍中。父亲孔宙,曾为太山都尉。
孔融非常聪明,少有异才,天性好学,博览群书。
说起孔融,最有名的莫过于“孔融让梨”的故事。
孔融让梨的故事最早见于《世说新语笺疏》注引《续汉书》。
孔融四岁的时候,与兄弟们一起吃梨,拿了一个最小的梨吃。
他的父亲孔宙感到奇怪,问他:“你最先拿梨,为什么不选大的呢?”
孔融回答说:“我是小孩子,按理应该拿小的。”
四岁的孩子能说出这种话,在场的人一听,都感到惊奇。
《三字经》还把这个故事编入歌谣传唱,其中就有“融四岁,能让梨”之语。
十岁时,孔融跟随父亲孔宙,来到京师洛阳。
河南尹李膺位列“八俊”之首,有“天下模楷”之称,名动天下。
李膺性格孤高,不善交际,只把同郡的荀淑、陈寔当作师友,从不随便接见士大夫及宾客。
他吩咐府中守大门的仆人,不是当代名人,或者世代有交谊的人,一律不得通报,不准放其进门。
孔融对李膺十分好奇,想看看他是怎样一个人,就有意去李膺家敲门,对守门的人说:“我是李君的通家子弟。”
守门的人报告李膺,李膺请孔融相见。
他问孔融:“高明祖父曾经与我有交情吗?”
孔融回答说:“是的。我的先人孔子与你的先人李老君同德同义,又为师友关系。那么,我孔融与你为累世通家。”
在坐的人见他小小年纪,听他答得机智,无不为之赞叹。
太中大夫陈炜后来才到,在坐的人把这事告诉了他。
陈炜不以为然地说:“噢,人小的时候聪明,长大了未必有大用。”
孔融接着他的话,反讥说:“照你这么说,莫非你小时也挺聪明的吗?”
李膺大笑说:“你将来一定会大有出息的。”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