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历史] 史说三国:四十 固守易京

公孙瓒杀死刘虞后,占据幽州全境,变得更加趾高气扬,自恃才干和武力,不体恤百姓。
他睚眦必报,只记住别人的过失,却从不记得别人的好处,连瞪他一眼的小事,也必定要报复。
他还嫉贤妒能,对名望在他之上的士大夫,一律借机陷害,对有才能的人,想方设法加以打压,非逼得对方穷途末路才肯罢休。
有人不解,问公孙瓒为什么要这么做,公孙瓒说:“士大夫们全都自以为他们本就应该富贵,如果我给了他们富贵,他们也不会感谢。”
打压士大夫的结果,让公孙瓒失去了当地大族的支持。

1.webp.jpg

由此,公孙瓒所宠信的都是商贩一类的庸人。
他与卜数师刘纬台、商贩李栘子、乐何当三人结为兄弟,自称大哥,互通婚姻,让自己的儿子娶其女为妻,还津津乐道以曲周、灌婴自居。
曲周指曲周侯郦商,商人,灌婴也曾干过贩缯。两人都是西汉的开国功臣。
刘纬台这些人倚仗权势,到处侵扰欺人,百姓怨声载道。
渔阳(今北京密云县)人鲜于辅原为刘虞的从事,联合骑督尉鲜于银、从事齐周等,集结州中军队,要为刘虞报仇。
燕国广阳(今北京大兴县)人阎柔,年少时被乌丸、鲜卑俘虏,后来获得信任,在鲜卑的帮助下,杀害护乌桓校尉邢举,取而代之。
因阎柔平素威信较高,大家推举他为乌桓司马,召引胡人、汉人数万之多,打出为刘虞报仇的旗号,出兵讨伐公孙瓒,与渔阳太守邹丹在潞县(今山西黎城县黎侯镇古县村)以北大战,斩杀邹丹及其部下四千余人。

2.webp.jpg

乌桓峭王率领乌桓、鲜卑骑兵七千余,随鲜于辅南下迎接刘虞的儿子刘和。
刘和早先被袁绍作为人质扣押在冀州,袁绍趁机派部将麴义与鲜于辅、刘和等联合,共计十万兵马,进攻公孙瓒,在鲍丘(古河名,今天津蓟县、宝坻境内)大败公孙瓒,斩杀两万余人。
代郡(治今山西阳高西南)、广阳郡(治今北京西南)、上谷郡(治今河北怀来东南)、右北平郡(治今河北丰润东南)等郡都背叛公孙瓒,起兵攻杀公孙瓒任命的郡守及官吏,与鲜于辅、刘和等合兵,进攻公孙瓒。
公孙瓒屡战屡败,退守易县(今河北雄县西北)。
公孙瓒打了几次败仗,一改过去励精图治、奋发进取的风格,转为防守。
当时有童谣传唱:“燕南垂,赵北际,中央不合大如砺,唯有此中可避世。”
公孙瓒认为童谣所说的地方是指易县,就把自己的大本营迁到那里,临易河(今大清河)修筑十道堑壕,其内修筑许多土丘,高五、六丈,上面建造营垒,最中间的土台高达十丈,谓之易京。
他在台内贮粮谷三百万斛,设置铁门,不许七岁以上的男人入内,只有公孙瓒自己和妻妾侍女住在里面,公事文书都以绳索吊到城上。
他又命令台中妇女练习放大嗓门,使声音能传到数百步,方便向其他城楼传达命令。
自此,公孙瓒疏远宾客,不再亲近任何人,身边连个亲信都没有,部下的谋士和猛将逐渐离散,他自己也很少再外出作战,成了孤家寡人。

3.webp.jpg

当有人问起公孙瓒这么做的原因时,他还自以为是地说:“我从前在塞外驱逐胡人部落,在孟津扫荡黄巾叛军,那时,自认为可以凭借自己的能力,平定天下叛乱。但到了今天,战乱才不过刚刚开始。看起来,大局并非能够由我决定。因此,不如让士兵们养精蓄锐,努力耕作,以度过荒年。兵法云:百楼不攻。我的军队分驻各楼,有深堑高楼数十重,存粮三百万斛,等把这些粮食吃完了,估计天下的大势就可以见分晓了。”
公孙瓒失去了进取的锐气,一心想凭借坚固的城壕打保卫战,却没有意识到,打天下时武力固然很重要,但要守住天下,自恃武功,而忽略人心背向,失败也就成为必然。
难怪清朝康熙帝曾宣言:“守国之道,惟在修得民心。民心悦则邦本得,而边境自固,所谓‘众志成城’者是也。”
公孙瓒一味崇尚武力,对边疆民族实施血腥暴力,不体恤百姓,打压士族,用杀戮对待不同声音,亲近贩夫走卒,信任奸诈小人,最后甚至与世隔绝,成为真正的孤家寡人,就算修筑再高再厚再坚固的城堡,又有什么用处呢?

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微信客服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