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历史] 史说三国:二三五 杨仪末路

杨仪回到成都后,自信满满,原以为诛杀魏延有功,可以顺理成章接下诸葛亮的班,执掌朝政大权。
为此,他还找来都尉赵正,用《周易》卜筮,得出卦象为“家人”。
按照卦辞,家人卦“利女贞”,对女性来说是吉卦,但引申到人事中,为进退不果,无法实现愿望。
杨仪要问的显然就是人事,想知道自己的官场前途。
但此卦却显示,杨仪目前的想法充满危险,只有脚踏实地,虚心做事,才能保得平安。
杨仪一见这个卦象,不禁满心失望,沉默不欢。
果然,刘禅拜他为中军师,也算是升官了。
不过,这距离他执掌蜀国门户的理想似乎太过遥远了,官位是高了,名义上中军师还可以便宜行事,权力很大,但没有自己的属僚,是个虚职。

1.webp.jpg

更出乎他的意料的是,一直职务比他低的蒋琬,却突然一跃成为总理国家政务的实权人物。
杨仪在刘备称汉中王时,官任尚书,蒋琬只是尚书郎。
诸葛亮开丞相府时,杨仪与蒋琬先后入府为官,先后任丞相参军、长吏,但每次升职,杨仪都排在蒋琬之前。
而且,杨仪早在诸葛亮南征南中时,就代行相府事宜,之后一直跟随在诸葛亮身边,大到行军出征、军粮筹供,小到军中礼制、待人接物,事无巨细,都由他一手安排,深得诸葛亮器重。
正是由于杨仪跟着诸葛亮在外奔波,蒋琬才得以协助长史张裔,留统丞相府的一切事务,在张裔死后,接替丞相长吏。
诸葛亮每次征伐,蒋琬就在后方筹集粮食,组织运输,补充兵源。
两人如同诸葛亮的左右手。
杨仪随军,负责军中事务,蒋琬在后方,统筹后勤工作。
两人都很有才干,功劳卓著,但杨仪心胸狭窄,性情急躁,蒋琬则心情平和,荣辱不惊。
两相比较,诸葛亮更加看重蒋琬,悉心培养。

2.webp.jpg

诸葛亮常说:“蒋琬忠心耿耿,雅量宽和,是与我一起复兴汉室的战友。”
他秘密上表刘禅,指定蒋琬为自己的继承人,说:“臣如果出了什么意外,军国大事可以全部交给蒋琬。”
杨仪自信资历比蒋琬老,能力比蒋琬强,功劳比蒋琬高,好不容易除掉竞争对手魏延,万没想到却被蒋琬赶了先。
杨仪非常失望,满腹牢骚,经常怨天怨地怨皇帝,只顾发泄自己的怨气和不满,不分场合和对象。
大家见他口无遮拦,深怕被他连累,都不愿跟他交往,唯恐避之不及。
只有后军师费祎看在过去的交情上,经常去看望他,劝解一番。
但每次杨仪都抓着他,像怨妇一般絮絮叨叨,不断提起从前往事,口出怨言。
有一次,说到激动之处,杨仪说:“当初丞相去世时,如果我举兵投靠魏国,怎会落魄到今日这般田地呢?真是追悔莫及啊。”
费祎吓得赶紧告辞,回去后,将这些话秘密奏报刘禅。
刘禅得报大怒,蜀建兴十三年(235年),将杨仪废为平民,流放汉嘉郡。
杨仪不服,到了流放地,再次上书诽谤,语气激愤,措辞激烈。
刘禅更加生气,派人到郡中捉拿杨仪,打算抓回成都问罪。
杨仪自杀。
刘禅看在杨仪也算对蜀国有功的份上,允许其妻儿老小回到了蜀地。

3.webp.jpg

吴国听说诸葛亮去世,害怕魏国乘机攻取蜀地,便增加了巴丘守军一万人,一方面打算救援蜀国,另一方面也是想观察形势,待机瓜分。
蜀国看破吴国的图谋,也增加了永安(今重庆奉节县)的守军,以防止非常情况发生。
蜀后主刘禅命右中郎将宗预出使吴国。
宗预(?-264年),字德艳 ,荆州南阳郡安众县(今河南南阳市)人。
刘备夺取益州时,宗预随张飞入蜀,平定蜀中诸郡县,于建兴二年(224年),因贤德被诸葛亮辟用为丞相府主簿,后逐渐升任参军、右中郎将。
孙权质问宗预:“吴国与西蜀,尤如一家,可是听说西蜀却增加了白帝城的守军,为什么?”
宗预回答说:“我认为吴国增加巴丘的军队,西蜀增加白帝城的守卫,都是符合时势的必然举动,用不着互相询问。”
孙权大笑,称赞他抗言不屈,言无所隐,对他的礼遇仅次于邓芝。
宗预也因功升任侍中,后又转任尚书。

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微信客服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